“ | 刺刀是好漢,子彈是笨蛋。 | ” |
——蘇沃洛夫元帥於《制勝的科學》 |
“ | 全體上刺刀,準備進攻! | ” |
——李雲龍,都梁《亮劍》改編電視劇 |
明治三十年式刺刀 | |
基本資料 | |
道具名稱 | 漢:刺刀 英:beyonet 日: |
---|---|
相關道具 | 步槍、槍刃
|
道具別稱 | 槍刺 |
道具類別 | 武器 |
刺刀又稱槍刺,在日語中則稱為銃劍,是裝於單兵長管槍械(如長步槍、全尺寸衝鋒鎗)前端的刺殺冷兵器,用於白刃格鬥,也可作為戰鬥作業的輔助工具。
作為ACG次文化中的萌屬性,多出現在與戰爭題材有關的作品中。可看作是一種最現實的槍刃。
最古老的刺刀就是一把插入槍管的匕首,後來又演變成用套管固定在槍口附近的刀刃或刺針等結構。現代的匕首樣式刺刀通常是以卡扣固定在槍口下方,可以輕易拆下來當匕首用。下文將主要討論這種形制。
除此之外,也存在摺疊式或伸縮式的一體式刺刀,和槍枝本身是一體的,不用工具無法分離。ACGN作品中,一體式刺刀則可能做得更大且去除摺疊功能,從而讓槍枝更有風格。
刀把:刀把的材質也是五花八門,有全金屬的、電木的、合成材質的。過去以木質為多,現代則多為合成材質。木把上有的又有各式的防滑紋,橫紋、斜紋、菱形紋等。
槍焰護片:顧名思議, 是在刀把背上加裝一塊鐵片, 以防槍口火焰傷及刀把和刀把背。有些久歷沙場的刺刀,因為沒有槍焰護片,刀把背上有明顯腐蝕痕跡。但這並不是常見的配置,只有德國制的刺刀才常看到。
注油孔:供潤滑油進入刀把內的一個洞,提供內部機件(刺刀座卡榫、刀鞘卡榫、彈簧等)潤滑之用。有人亦稱其為漏水孔,指的是萬一內部進水時,能讓水份快速流出。然而這也不是常見的配置。
刺刀座槽:一個鑑別刺刀型式的重要指標。供毛瑟步槍使用的刺刀,和其他槍械的刺刀迥然不同;一般稱毛瑟刺刀座槽T/O型,而其他的為T型。以中國字而言,T/O型不如說是十字型更為妥切。這是毛瑟刺刀的重要特徵,沒有別種步槍使用此種座槽。
槍口環:供刺刀固定在槍管之用, 除了德國之外,各國刺刀都有槍口環。毛瑟考慮在槍管上加上外物會影響彈道,因此德國的刺刀從1898式都沒有槍口環。不過外銷的毛瑟卻都有槍口環。
護手鉤:在19世紀末期很流行,大多數刺刀都有這樣的設計, 大多數向前彎;德國的1898系列刺刀護手鉤則向後(也叫Quill Back)。 一次大戰後的刺刀大都去掉這一項配置。
刀身的形狀、長短差距極大,但是可以粗分成單刃、雙刃,半雙刃三種。
單刃:單刃最有名的例子是日式的明治三十年式,其形狀如同武士刀,只有一面是鋒利的,另一面為刀背。另外,單刃、半雙刃的刺刀,還可分成上方開鋒和下方開鋒兩種。當然此處的上方、下方指的是上刺刀時的方向。一般以下方開鋒較多,因為上方開鋒的刺刀,刺入人體時,傷口正對槍口;噴出的血液有可能大量進入槍管之中。
半雙刃:絕大多數的刺刀為半雙刃,差別僅在於刀背開鋒部份的長短。由於槍口火焰產生的高熱對刺刀金屬會有一定影響,槍口下的部位仿如不斷的經歷淬火程序,應當補強。多數刺刀的刀背為刀刃中最厚的部位,雙刃刀則無法達到此一目的。
除此之外還有圓錐狀和稜錐狀刺刀,如蘇聯莫辛-納甘系列步槍的四稜刺、英國李-恩菲爾德系列步槍的No.4釘狀刺刀以及中國56沖(國產AK-47)的三稜形刺。
這些錐狀刺刀純粹是為了刺殺而設計,而且很大程度是為降低生產成本而設計,不論是單純的殺傷力、還是其實用性,都不如前面說的那些傳統刺刀,所以並不流行。
以製造的難度而言,刺刀並不須要很精密的技術,普通鐵匠都可以打造。但是很奇怪的一件事是,刺刀在中國的生產和槍械一樣,發展得非常緩慢:漢陽兵工廠在成廠十年中,生產了13,0726支各式槍枝, 卻只生產了2310把刺刀;在軍閥時代至抗戰之前,更是大量向歐洲列強購入了各式刺刀。而中國自製的刺刀,主要是供漢陽造和各式土洋毛瑟步槍使用:漢陽造的刺刀為單刃,長度及造型類似日本的明治三十年式;中正式和其他毛瑟步槍的刺刀刀刃形狀則有英式1907年式和比利時1924年式兩大類。
由於產量有限,造槍和造刺刀分開,因此到了抗戰時,地方部隊中有許多士兵沒有刺刀。例如開赴前線的川軍,記載中說有的槍栓要用繩子綁住才不會掉出,士兵一律沒有刺刀。有的部隊乾脆發給士兵大刀,以近供戰使用,至少大刀片的供應可以自給自足。其實大刀需要較為嚴格的訓練,而刺刀則相對容易上手,結果……想必您也明白為什麼TG要裝備那麼多的梭鏢和紅纓槍了吧——在沒有刺刀的時候,這些矛槍類武器是最接近刺刀的武器了。
刀鞘在二十世紀初多為皮製,以厚實的皮革製成,兩端配上金屬套。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各國多以全金屬製造刀鞘。美軍則以合成材質、纖維板或金屬片作材料,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曾以電木製作,但還是以金屬為主。中國在抗戰時,因物資匱乏,曾以豬皮製造皮套,連著腰帶環,類似今日的民間獵刀皮套。日軍在戰爭末期 油盡燈枯,曾以竹片、木片製造刀鞘。
皮套榫:一個鑑別刺刀年代的指標,一次大戰及之前的皮套榫,大致為圓型,狀如香菇;一戰之後,開始有L型出現,有如反置的衣鉤。近代美式刺刀則不用皮套榫,以雙鉤掛在彈帶上。
這是一種槍口裝置,有時候和制退器整合,結構和騎槍的皇冠狀槍頭異曲同工。多用於不適合安裝刺刀的微沖和手槍。
刺刀作為與槍械伴生的冷兵器,自然總是與各種長槍共同出現(畢竟手槍之類的短槍一般來說是不考慮上刺刀的)。
有刺刀大量登場的作品中,自動武器可能並不充裕或發展得並不好;就算有,也很少表現充分(畢竟倘若一人一把衝鋒鎗,就沒有刺刀什麼事了)。
在近代戰爭中,刺刀取代了矛槍等古典的長柄武器,由此刺刀還成了一種具有「威脅」意味的武器設定。由此,便能在ACGN作品中塑造一群敵軍士兵端著上刺刀的步槍,驅趕俘虜或奴僕的場景。如《唐老鴨編年史<元首之顏>》[1]中,唐老鴨作為遭受納粹壓迫的工人,每當做出對納粹德國怠慢的舉動,就會有納粹士兵跳出來用刺刀恐嚇他。
和槍械比起來刺刀攻擊距離非常短,因此「刺刀」就在一些遊戲中,成了「射程極其短的武器」的戲稱。比如《戰艦世界》裡的亞特蘭大給的魚雷打不遠,故而喜提「刺刀雷」戲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