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少女大集合 | |
基本資料 | |
萌屬性名稱 | 魔法少女 |
---|---|
萌屬性別稱 | 馬猴燒酒、小魔女(魔女っ子) |
萌屬性類別 | 職業、身份 |
典型角色 | 月野兔、木之本櫻、高町奈葉、鹿目圓 |
相關萌屬性 | 魔女、魔法杖、魔法師、魔法帽子、披風、掃帚、變身、魔法少女的好朋友(bushi)天敵:觸手 |
擁有此特徵的角色 |
魔法少女(英語:Magical Girl;日語:或稱「馬猴燒酒」(,是一種架空的職業和身份,也是ACG次文化中的萌屬性之一。
如果為男性,則是「魔法少年」(日語:或稱「馬猴燒鯰」(
「或可愛的男孩子。
魔法少女的概念,可以認為是源自「魔女」的概念,早期對魔法少女也有「小魔女」等稱呼。但現在「魔法少女」與「魔女」的概念已經相差巨大。不過仍有少數作品中,有著具有魔女身份的魔法少女。朋友你聽說過《魔女宅急便》嗎?
魔法少女題材作品的起源一說為橫山光輝的《魔法使莎莉》(1966年,改編自美國電視劇《Bewitched》),另一說為永井豪的《甜心戰士》(1973年)。第一個在作品標題裡出現「魔法少女」字樣的是東映動畫1980年推出的動畫《魔法少女拉拉貝爾》。
20世紀90年代的作品系列《美少女戰士》奠定了正統魔法少女的劇情公式,使「魔法少女」正式成為一支獨立的屬性。
1999~2000的《魔卡少女櫻》可以說是近年來最為成功的傳統派魔法少女。
中國也追隨魔法少女的潮流,推出了《巴啦啦小魔仙》(電視劇、動畫)、《小花仙》(遊戲、動畫)、《舞法天女》(電視劇、漫畫)、《精靈夢葉羅麗》(漫畫、動畫)等魔法少女題材的作品。
如果說歐美的魔法少女番,《魔法俏佳人》可以算一部。
最早是小女孩靠著一根魔法棒變成炫酷女人的作品,而且身邊還往往跟隨著
後來,受超級戰隊影響的《美少女戰士》引入了分色群像角色和各人各樣的戰鬥風格之後,魔法少女這一題材才變得百花齊放起來.
東映吸取了特攝片製作經驗之後,開始向魔法少女題材輸入更多的動作戲,使得魔法少女們的戰鬥不再是單純地投擲各種道具和光球,而是從兼用卡大絕派慢慢轉型成了拳拳到肉或者是以砲會友的強硬戰鬥派,甚至還有更加軍武化的,直接使用霰彈槍、榴彈發射器等熱兵器的
「過去魔法少女是便當率比較低的職業,這種情況直到《魔法少女小圓》的出現才被打破」,這種說法其實是錯誤的,早在美少女戰士原作漫畫中就出現了多人死亡後重啟世界的場景,出現這種錯覺大多數情況下是由於魔卡少女櫻這一部無論是在CLAMP內部還是題材中都十分異類的作品早早被大多數人接觸,才造就了這種錯覺不過儘管如此,因為新房昭之強大的演出水平,小圓的獵奇程度也遠超其他演出剋制的魔法少女動畫
永遠不要糾結於少女們的年齡!認真你就輸了!比如說:曉美焰,14歲、芙蘭朵露·斯卡雷特,495歲
也存在男性變身成為魔法少女的作品。例如:《這個是殭屍嗎?》《我,要成為雙馬尾。》《Animal☆Panic》
少女變兄貴。例如:《魔法少女 俺》
「魔法少女」概念的擴充,主要在於「魔法」一詞的泛用化和廣義化,不再侷限於西方魔幻題材中所使用的傳統魔法概念。
在不同的作品中,對「魔法」的自行設定各有不同,十分混亂,甚至將魔法設定為特殊的高科技產物(例如:《空之軌跡》中所定義的「魔法」實際是利用虛構的,存在於塞姆利亞大陸的作用力——導力所製成的高科技產品所釋放出來的各種特殊效果,可用於攻擊、防禦、治療等。即便在日常生活中也可用於燈具、爐子、車輛的源動力,就如同現實裡的能源一般)。
「魔法」概念的混亂和泛用化,導致「魔法少女」一詞也與早期的「魔法少女」概念向去迥異。(見上文「魔法少女形象的改變」)
並且,在非魔幻題材的作品中,魔法的「學習」也往往略去了魔幻題材中系統的魔法知識積累和由淺到深的理論學習過程。「速成型」或「直接獲得型」的魔法少女橫行。普通少女只需搖身一變,就成了魔法少女,會使用魔法。 在《魔法少女小圓》中,「魔法少女」意為成長中的魔女。
隨著魔法少女定義的泛化,以下特徵大多數情況下並不齊全,甚至存在與主流大相逕庭的魔法少女。
幸福的魔法 | |
歌曲《幸福的魔法》介紹了一位魔法少女的信念與追求。 | |
這是一段站外音樂,它可能在您所在的國家或地區無法播放。 |
因作品而異,一般有一下幾類:
所有涉及魔法少女的作品可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也叫作古典魔法少女,或稱傳統魔法少女、王道系魔法少女,是最經典的、標準的魔法少女類型。內容大多陽光積極、輕鬆愉快,魔法少女也是普普通通的小學生或中學生,使用魔法守護和平。是早期魔法少女題材的通用類型,盛行於90、00年代,現今有些式微。
代表作品有:
等。
顧名思義,就是很諧的魔法少女。
該類作品在00年代出現並開始發展,一般認為其受歡迎和觀眾對正常魔法少女的審美疲勞有一定的關係。經常有著十分弔詭、惡趣味的設定與劇情以及很多的致敬橋段。主角開始偏離普通學生的範疇,甚至變成男性的魔法少♂女。使用的「魔法」也從狼牙棒、關節技再到物理攻擊魔法(物理)五花八門。
代表作品有:
等。
綽號「黑深殘魔法少女」。這一致鬱系題材自2011年的《魔法少女小圓》開始出現,並在隨後井噴甚至成為了主流的非子供向魔法少女類型。
這類故事大多有著很黑暗的背景和劇情,血肉橫飛、恐怖驚悚和自相殘殺是家常便飯。與原本陽光積極愉快的魔法少女故事情節完全相反,也因此吸引了很多觀眾。魔法少女這一行業從此便當率大大提高,甚至成了高危職業。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魔法少女小圓》直接導致了大量本類型魔法少女作品的出現,但《魔圓》本身並不是典型的「黑深殘魔法少女」作品,其仍然主要是講述愛、希望與拯救的故事,大體上並非為黑而黑,結局也是至少結果上是光明和治癒的。主角基本上都是正常的普通人,除了被麻美那一段之外也沒有出現過特別暴力血腥的場景,和之後的黑深殘向魔法少女作品有所區別。
代表作品有:
↑明明是最不魔法少女的類型,標題裡卻全都帶有「魔法少女」
以上被提及的其實全都是表作。其實各種含有莫名其妙劇情的裡作才是最讓賢者們致鬱的(觸手君也更多是出現在裡作中)。如《魔法少女加奈》《魔界天使》《魔法少女愛》《魔法少女伊斯卡》《魔法少女艾麗娜》《魔法少女消耗戰線DeadΩAegis》。不過裡界也有不黑暗的魔法少女,比如《七色星露》和《Animal☆Panic》。
這類魔法少女作品主視角通常並非魔法少女本身,可以是路人甚至是反派,是觀眾與業界對魔法少女進一步審美疲勞的產物。這類魔法少女題材故事中魔法少女並非一定遵循傳統印象,可能帶有更多的惡搞甚至是吃癟成分。傳統魔法少女的品質反而能在所謂的路人或反派身上略窺一二。
代表作品有:
值得注意的是,這只是一個比較粗淺的分類,並不十分嚴謹。魔法少女題材作品的變化與發展是漸進的,因此有很多面目較為模糊的作品。比如某些早期的魔法少女作品也有著黑暗的故事背景和劇情,「邪道」和「黑深殘」類型在後期也出現了互相交融的情況,被解構的魔法少女作品更可以出現屬於前面幾種典型形象的魔法少女。請參考#形象的改變。
大部分魔法少女題材作品屬於戰鬥類。隨著魔法少女題材日漸興盛成為「戰鬥少女題材」中的佼佼者,一些同樣強調變身、超能力等元素的「戰鬥少女題材」作品即使未明確提到魔法或魔力,也還是會被不少人視為魔法少女題材的換皮。
代表作品有:
亦有部分人拒絕歸為魔法少女題材,堅持以官方定義為準。但官方的目標群體往往確實和戰鬥向魔法少女作品差不多。
《裝神少女小纏》裡路人也是直呼「魔法少女」,但是由麻一直強調是「退魔少女」而不是「魔法少女」
(註:由於魔法少女題材作品太過巨量,而且每部或每系列此類作品中也往往存在不止一名魔法少女,所以每部/每系列所屬每類型一般只列出一個典型角色。)
此類指的是自身有魔力基礎,通過理論學習和不斷修行從而領悟並使用魔法的少女,最早的魔法少女僅指這種人。
此類魔法少女現常歸類為魔女。
此類指的是原本普通的少女,因某種原因而搖身一變(或突然覺醒)為魔法少女。最典型特徵是通過唸咒和道具變出一身專屬的魔法少女服(木之本櫻例外),有的甚至連外表都會變化。
此類魔法少女不會真正的魔法也不會變身,只會用一些魔法道具。
沒有任何誘因,並未使用任何道具,並不需要變身,從血脈角度講就是天生的魔法少女。
此類魔法少女非常少見,以下也只是是可能算得上的:
《U.N.オーエンは彼女なのか?》 | |
歌曲《U.N.オーエンは彼女なのか?》可稱為魔法少女芙蘭朵露的歌。 | |
這是一段站外音樂,它可能在您所在的國家或地區無法播放。 |
此類指的是既有搖身一變(或突然覺醒)也有通過對魔法的理論學習和不斷修行,可能也有魔法道具或天生魔法少女血脈的魔法少女。
此類魔法少女可以使用魔法,但難以歸於以上類型,唯一能確定的是確實擁有魔法少女的名號。
此類魔法少女能力本質並不是大眾意義上的魔法,但身上卻有非常明顯的魔法少女元素換句話說嚴格來說能不能算魔法少女都有爭議。
各方面設定都與上述的魔法少女沒什麼差異——除了是男孩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