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姬SE7EN是華碩旗下的品牌ROG玩家共和國的擬人化萌娘,同時也是在bilibili活動的虛擬UP主。2023年7月21日,宣佈於同年7月29日以偶像身份出道[2]。
RO姬是從邪惡AI手中拯救阿蘇斯星,而無意間降臨地球的戰鬥公主。自稱是「本小姐」。
對電腦和技術不說十分也有九分精通,因此在發生意外來到地球後,受Tony大叔的邀請,成為了ROG的代言人(
目前想發展一下自己的其他事業——作為一名虛擬偶像出道。
RO姬的人設以ROG global官方3D形象「se7en」為基礎修改而來,對於特定ROG產品,RO姬也會有相應的不同皮膚和形態,增加新的造型和姿態甚至裝備。[3]
衣服上加入了電競紋元素,其上的發光結構是參考了ROG的Aura Sync功能[4],默認燈光則是ROG品牌的紅色[5]。
背羽使用
最開始討論的RO姬設定思路是做成獸耳,但考慮到實際的產品匹配性、Cos服裝的難度,以及周邊的製作難度等等,還是設計成了可以佩戴的耳機類頭部配件。
最開始有斬艦刀、可以收納的可變鋸鏈等武器設想,甚至原設定裡,RO姬是高階魔法使。[6]
「雪舞戰姬」是RO姬的特殊形態,為ROG針對吹雪主板而設計的形象。[7]
電話亭(日語:電話ボックス/電話BOX/電話ブース/電話キオスク/公眾電話ボックス;英語:Telephone booth/Phone booth[注 1]或Telephone box/Phone box[注 2])是一種小型公共設施,大多設置在旅遊風景區、大型公園等較為開闊的公共場所,是ACG作品常見的通用場景。
1854年,義大利人安東尼奧·梅烏奇發明電話。在誕生之初,電話的安裝成本和通信費用都是天價,不是一般家庭所能負擔的。於是,世界上第一部公共付費電話於1878年1月28日在美國康乃狄克州紐哈芬應運而生。1881年1月12日,世界上第一個電話亭於德國柏林的波茨坦廣場誕生。作為面向社會大眾的公共設施,電話亭方便廉價,只需要少許零錢就可以使用,因此很快就在世界範圍內普及開來。
1890年,日本的東京和橫濱分別開設了兩個電話局,電話業務在日本展開。1900年,日本最早的電話亭出現在東京的京橋[1]。
1920年代至1930年代的美國禁酒令時期,地下酒吧遍地開花,其中就有不少將門面偽裝成電話亭[2]。時至今日,世界各地坐落著非常多的電話亭酒吧,尤其以位於紐約的Please Don't Tell最為知名[3]。許多作品也沿用了「電話亭中有秘密入口」這一設定,例如《哈利·波特系列》中的魔法部[注 3]、《成龍歷險記》中的十三區[注 4]。
1980年代是日本電話亭發展的鼎盛時期。據統計,在1984年的年末,日本全國共有934903台公共電話。城市中隨處可見的電話亭成為了城市現代化的標誌性風景。以1988年泡沫經濟下的日本東京為舞台的《泡沫冬景》,便是將滿大街的電話亭作為那個時代的特徵之一。與此同時,滿大街的電話亭裡貼滿的小廣告催生了「援助交際」行為的出現[4],從業者曾如此回憶當時的情景:「營業用的粉色傳單貼在電話亭裡,那光景甚至成了一種藝術。[5]」其中典型是1985年誕生於東京並迅速流行全日本的男來店女來電的「電話俱樂部」行業。電話俱樂部」的具體形式是,男性進入店面等待,渴望金錢的女生通過電話亭撥打登在小廣告上面的電話給店家,店家通過總機分配給在店內等待的男方,雙方通過電話約定地點和金錢。店家只收取男性的費用,而女方僅僅負擔很少的公共電話錢[6]。在《變裝魔界留學生》中,春日裡刀聽到「外派服務小姐」這個詞的第一反應就是「該不會是經常在成人雜誌社封底宣傳,或是在電話亭裡亂貼小廣告、在街上到處發傳單的那種?」[注 5]
1990年代以來,隨著行動電話與網際網路的普及,全球電話亭的數量急劇下降。以長篇連載漫畫《名偵探柯南》為例:在故事的早期,江戶川柯南常常通過電話亭與阿笠博士聯絡,也常常以新一的身份打到毛利偵探事務所的固定電話與小蘭聯繫,電話亭是互相想念對方的兩人構建牽絆的地方。但是,隨著漫畫長達數十年的連載,柯南使用的通訊設備不斷更新迭代,大哥大、項鍊式電話、翻蓋手機、滑蓋手機、智慧型手機,早期電話亭戲碼早已成為了時代的眼淚[7]。在動畫原創集「小丑傳來的彩信[注 6]」中,毛利小五郎特地提到:「直到五年前公共電話都還隨處可見,如今卻得找上半天。」
在1997年播出的《寶可夢》無印動畫中,電話亭是常見的場景,但是當《寶可夢 旅途》在2019年播出時,劇中的小豪完全不認識電話亭,以致喵喵抱怨:「不知道嗎?現在的小孩子連電話亭都不知道了嗎![注 7]」在《某科學的超電磁砲S》BD附錄小說《必要之惡教會的考驗》中,鎌池和馬寫到:「由於手機的普及,傳統的公用電話亭已經瀕臨滅絕了。」在《1LDK與2JK》中,向日葵認為從電話亭打來的電話非常稀奇:「在這個時代,還有人會打公共電話啊。[注 8]」在《街角魔族》中,旁白也這樣吐槽吉田優子:「現在這個年代還能找到公用電話,你應該感到自豪![注 9]」
在基本樣式上,電話亭一般分為封閉式和開放式兩種,ACG作品中以封閉式為主。封閉式電話亭在許多環境下都有其作用和意味,是非常好的敘事場所。
首先,封閉式電話亭能夠很好地起到隔絕外部環境的作用,除了能夠保護電話機不受風吹雨打的傷害,也是車來人往的大街小道中難得的私人空間。一方面,這保護了電話使用者的隱私,是較為安全的信息交換場所,因此常常作為機密聯絡和非法談判的秘密空間,例如在《霧城》中,「帽匠」組織在霧城舊街區設有電話亭用於聯絡;另一方面,封閉式電話亭在喧囂的公共空間中提供了一個相對安靜、適合沉思的綠洲,例如在《某科學的超電磁砲》中,御坂美琴多次在電話亭中想問題;《十三機兵防衛圈》中,主角們常常進入街邊的電話亭整理線索以及思考對策。《挪威的森林》的故事最後,「我」身處茫茫雨中在陌生的電話亭裡呼喚綠子。
其次,對於戀愛故事來說,偶遇、私密無疑都是製造浪漫感與戀人培養感情的必備要素。電話亭不僅可以為行人遮風避雨,並且空間狹小、兼具一定的私密性,因此有許多作品以電話亭中少年少女的浪漫邂逅為題材或橋段。例如《電鋸人》中,在咖啡廳打工的少女蕾塞在躲雨的時候跑進了一個電話亭,與碰巧一起躲雨的電次相遇[注 10]。《虹色旋律》中,葉子翔與何婉露在前往兩人相遇的海灘時遇上暴雨,兩人進入電話亭避雨,在雨中狹小的玻璃箱中緊緊相擁,互訴衷腸。《LOVELY×CATION》中,主人公與七澤由仁在放學的時候遇上了大雨,一起進入電話亭避雨,在狹小的空間中兩人的距離越靠越近,關係迅速發展。《網絡約妹約到妹妹的故事》推特番外中,姐姐在雨中的電話亭裡擁吻小夜並告白[8]。在本子[注 11]與Galgame的Hscene[注 12]中,電話亭也時有登場。
最後,封閉式電話亭作為一種密室,也常常出現在各種ACG作品的密室案件以及靈異事件中。
在外觀設計上,ACG作品中電話亭的造型基本上取自現實中電話亭的形態。根據故事時代背景的不同,電話亭的造型也各不相同。
1900年,日本最早的電話亭為傳統的木製結構,外形呈六角錐型[1],這一型號貫穿了整個明治時代。1911年,明治末期,紅漆六邊形電話亭登場,這一型號貫穿了整個大正時代[9]。因此,在借鑑明治、大正時代的日本為舞台的ACG作品,如《文豪野犬》《新櫻花大戰》《銀魂》中,不乏這兩種型號電話亭的身影。
1927年,昭和時代,電話亭從明治風格的紅色六邊形改為淺灰色四角形[10]。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木製電話亭在轟炸之下基本燃燒殆盡。
1954年,日本首個鋼製電話亭誕生,其作為面向全國徵集設計的作品,因標誌性的乳白色亭身和塗成紅色的頂部被稱為「丹頂型」。時髦的「丹頂型」迅速在全日本普及,照亮了戰後的街道[11]。由於丹頂型電話亭所處的年代恰逢日本漫畫在戰後快速發展的時期,其得以在許多不朽名篇中登場,成為了ACG作品中的經典符號。其中,「漫畫的聖地」常磐莊外的丹頂型電話亭是手塚治蟲、藤子不二雄Ⓐ、藤子·F·不二雄、赤塚不二夫以及石森章太郎等常磐莊漫畫家筆下許多經典作品中的電話亭的原型。
1964年,大面積透明玻璃組合式箱體電話亭「A型室外公用電話室」,即「A-BOX」在東京奧運會會場附近開始試用,並於1969年在全日本配置。因視野好,防盜,以及組裝、解體便利的優點迅速普及,厚重的丹頂型電話亭逐漸被淘汰[12][13]。
1985年,與街道景觀相結合的電話亭「B型室外公用電話室」,即「B-BOX」登場。玻璃以外的部分可配合周圍的景觀選擇淺棕色、深棕色以及灰色。與舊型的A-BOX相比,室內空間更大,在抗震、防暑、隔音、防雨、照明等方面都更加優越[14]。
1991年,「C型室外公用電話室」,即「C-BOX」登場,其標準配備是用於操作數字公用電話的桌子,有的也配備了電話簿夾、椅子等內部裝飾設備。在舒適性方面也做了細緻的考慮,如擴大通水口、提升照明等[15]。
《Concrete Revolutio 超人幻想》中的丹頂電話亭[注 15]。公共電話型號為黑色電話。 |
與外觀設計一樣,電話亭的內飾設計與作品的設定以及時代背景密切相關。在《THE ROLLING☆GIRLS》中,東京路邊貼著「東方紅」和中式拜年娃娃的電話亭,表現出了獨特的超現實感[注 16]。
除了基本的公共電話外,電燈、屏幕也是電話亭內部的常見配置。隨著科技的發展,電話亭內也與時俱進地安裝了一些特殊設備,包括小型基站、傳真機、聽障人士通訊設備、心臟除顫器等。
在ACG作品中,電話亭的維護情況也能側面反映地區治安的狀況,起到烘託故事氣氛的作用。以大都市為舞台的作品中,電話亭往往設施齊全、乾淨整潔,而以貧民區、偏僻鄉村為舞台的作品中,電話亭則可能年久失修、設備破敗不堪,甚至不能通話。
![]() |
1900年,日本最早的電話亭採用的是磁石式公用電話機[16],雖然設置了投幣口,但沒有撥號盤也沒有按鈕,接線員通過內部的鈴聲來判斷投幣的金額。
1933年,黑色電話的鼻祖「3號自動桌面電話」誕生,中央的大錶盤和垂直向下扣的話筒這一經典造型延續到了後來的紅電話、綠電話、新型藍電話中。
1982年,初代電話卡式公用電話MC-1PN從東京銀座開始安裝。
1999年,IC卡公用電話在東京登場,並逐步推廣至全日本,總計推出ICT-1、2、3三種機型。
2005年,IC卡公用電話廢除,新型磁電話卡式公用電話DMC-8A推出,此後的十多年內這一型號被廣泛運用到了各種ACG作品中。
2016年,DMC-8A的繼任者MC-D8推出。
公用電話的使用方法非常簡單——拿起話筒,投入10日元或100日元的硬幣或插入電話卡,撥號,按「start」按鈕,即可等待通話。10日元、100日元、不同餘額的電話卡支持的通話時間不同,一般來說,日本公用電話的區內通話話費為8:00~23:00每10日元可通話約1分鐘。時間一到,公用電話會自動掛斷。《ef系列》動畫版中經典的電話亭100秒就巧妙地利用了電話亭的通話時間和自動掛斷特性[注 18]。
其次需要注意的是,日本的公用電話沒有找零功能,哪怕未滿通話時間、只使用了10日元,剩下的90日元也是不會退還的。解決辦法是多帶零錢——如果投入10枚10日元的硬幣,通話10日元後掛斷,那麼剩下的9枚10日元的硬幣會退還給你。另外,遇到緊急情況需要撥打110或119時,不需要投入硬幣或插入電話卡,直接撥號就可以接通。
|
和菓子(日語:和菓子/わがし wagashi)是所有日本傳統糖果糕點和甜品冰品的總稱,在ACGN作品中經常出現。
和菓子舊稱「菓子」,最早由遣唐使從中國傳入日本。由中國不斷傳入的甜品,通過日本的本土改良,並與茶道文化相結合,發展出了具有日本地方特色的「菓子」。由於特別講究點心的手作效果,又被稱為「日本飲食文化之花」。
到了明治時代,為了與從歐洲傳入的「洋菓子」(即西式點心)相區分,日本人將傳統的「菓子」一詞改為「和菓子」。
和菓子一般分為生菓子和幹菓子兩大類。沒有經過脫水處理的菓子,稱為「生菓子」,包括水羊羹、黃金芋等。和生菓子相對的水分含量較少的菓子,稱為「幹菓子」,包括日式煎餅、金平糖、落雁等。另外,也有一部分地區將和菓子分為生、半生、幹三類,並將大福、銅鑼燒、鯛魚燒等列入半生菓子。
特別的,誕生於江戶時代的「上生菓子」即「高級的生菓子」,被認為是和菓子中的藝術品,只有稱為「御菓子司」的特別菓子店才能製作[1]。上生菓子必定有「菓銘」,即體現菓子內容的「題目」。有的菓銘取自四季節氣、花鳥風月,例如在《相合之物》中,納野和從蟲鳴中獲得了靈感,以「夜半之秋」作為和菓子的菓銘;還有的菓銘會將點心所表達的意象與詩詞典籍聯繫在一起,想要理解其含義就必須要有一些文學底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