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game 一詞的含義是「關於遊戲的遊戲」,這可以指「任何非常規的遊戲方式」,也可以指一種「反思和解構遊戲的遊戲作品」,本條目介紹的是後者[1]。
| “ | 普通的遊戲把你往屏幕裡拽,後設遊戲則總是試圖從屏幕裡爬出來 | ” |
Metagame 是一種小眾而模糊的遊戲類別,中文通常譯為「後設遊戲」「超遊戲」「元虛構遊戲」或「元遊戲」。
Metagame,顧名思義,就是祖克柏的那個Meta搞的元宇宙遊戲。(誤)
在英語中,「Meta」一詞以超越其原始限制的方式描述主體,將主體本身視為反思的對象。[2]它作為前綴可以被用於修飾諸多事物,比如 Metaphysics(研究超越物理的物理,通常譯為「形上學」)、Metafiction(後設小説,關於小說的小說)、Metaverse(元宇宙,超越現實宇宙的人造虛擬宇宙)等。因此,Metagame 即指「關於遊戲的遊戲作品」。
Metagame 的命名和產生或許受到 Metafiction(後設小説)一詞的影響。後設小説是一種強調「自指」(self-reference)的小說形式,它在作品中不斷提醒讀者:你正在閱讀的這部小說是一部虛構作品。其中最有名的例子莫過於《蘇菲的世界》。在這部作品中,女主角蘇菲經歷一系列離奇事件,最終發現了自己只是一個故事中的虛擬人物,並以此為出發點,開始向創造這個世界的作者艾勃特少校抗爭,最終以「天使」般的狀態來到了艾勃特少校所處的世界。紙片人老婆三次元化有待成真。
與後設小説或後設電影不同,遊戲是一種互動藝術,因此 Metagame 為玩家帶來的真實感也更加強烈。
一些 Metagame 具有「虛幻嘗試干涉現實」的情節,所以會帶有輕微的恐怖元素。當然,也有一些作品直接將這一恐怖感發揮到了極致JUST MONIKA。
目前公認最早的 Metagame 是ELF於1998年發行的視覺小說《臭作》。
Metagame 的核心是對遊戲自身的存在進行反思和解構,而這又涉及到遊戲的自指。遊戲中用以體現這種自指的手段被稱為「Meta元素」或「Meta要素」。
Meta元素通常可能會表現為下列特點:
有些Metagame會調用系統API讀取當前用戶名作為玩家的「真實姓名」用以區分玩家與玩家角色,所以你有可能被迫改名叫 Administrator 或者 HP。
Meta元素在遊戲中創造了一種超越傳統遊戲規則的互動體驗,使得玩家能夠更深入地探索遊戲世界和劇情,引發更多的思考和情感共鳴。
值得注意的是,meta元素是Metagame的必要不充分條件,遊戲擁有meta元素並非意味著這就是一款 Metagame。
按照上述對於「Metagame」的定義,「Metagame」是探討遊戲本身的遊戲,這種遊戲通常包含著Meta元素。
但實際上,許多普通的遊戲中也存在著Meta元素,因此 Metagame 與 非Metagame 之間的區別並不總是那麼明確。
首先,很多遊戲的教程中都會有一些脫離遊戲環境而對玩家進行指導的橋段,但是具有這類橋段的遊戲並不一定就屬於Metagame。
同樣地,有些遊戲出於玩梗、惡搞、致敬等原因,會適當地使用meta元素作為彩蛋或塑造角色。然而,這些meta元素在遊戲中的比例並不大,更多地被視為遊戲的添頭,因此這樣的遊戲幾乎不會被視作完全的Metagame。不是Metagame,是Neta Game!
ARG一詞可以指:
「ARG」並非AR遊戲,也不是VR遊戲,它是一種以現實世界為平台,通過「跨媒體敘事」的方式,讓玩家參與其中並進行互動的遊戲形式。玩家通過自己的行動和意識來解謎和推進故事情節。在某種意義上,「ARG」是一種行為藝術,已經超越了傳統電子遊戲的範疇。它與 Metagame 一樣模糊了現實和虛擬的界限,二者在一些方面有重疊但並不衝突。例如有人認為《DDLC》屬於 Metagame,而其角色文件中的隱藏信息是某種「ARG」。[3]
而「AR遊戲」是通過增強現實技術,將現實中的真實環境和遊戲中的虛擬事物實時疊加到同一個場景中,實現在現實世界與遊戲中的事物進行互動的遊戲,AR遊戲和VR遊戲都具有很強的沉浸感。在當前的技術條件下,AR/VR遊戲中的虛擬事物還無法對現實進行干涉,所以暫時不用擔心像《Sword Art Online》那樣被關進遊戲裡無法退出的情況,而且你至少還可以把頭盔摘下來。
本段落綜合了bangumi的METAGAME標籤和meta標籤的資料。也部分參考了英文維基百科的Wikipedia:Category:Metafictional_video_games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