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opyright":"
![]() | 本條目介紹的是蘇聯研發的一款自動車載火箭砲。關於其暱稱「喀秋莎」這個詞的其他含義,請見「喀秋莎」。 |
---|
![]() 喀秋莎火箭砲 | |
基本資料 | |
用語名稱 | BM-13型火箭砲 |
---|---|
其他表述 | Катюша、喀秋莎火箭砲 |
用語出處 | 蘇聯研發的一款自動火箭砲 |
相關條目 | 蘇聯娘、蘇聯武裝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戰 |
BM-13型火箭砲(暱稱:喀秋莎)是蘇聯沃羅涅日共產國際設計局研發的一款自動車載火箭砲。
一戰期間, 俄國人在空中防禦佔下風, 刺激他們研發航空火箭彈雖然ВМ-13火箭砲的定位是地對地火箭砲而不是對空火箭砲然而某些坦克世界的中國玩家硬是用ВМ-13打飛機她在歌唱草原的雄鷹[1]
1938年, 蘇聯製造了同等作用的火箭砲, 但精度過低, 在實戰中不實用。
1939年6月, 為防禦納粹德國, 蘇聯製造了ВМ-13火箭砲。
因量產前沒有告知火箭砲的編號, 蘇聯ВМ-13特別火箭砲連於1941年6月28日用砲管上的斯拉夫字母К[2], 為新研發的火箭砲取名
1941年6月30日, ВМ-13火箭砲開始量產。
喀秋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韓戰、冷戰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也是蘇聯工農紅軍/蘇聯武裝力量的代表武器之一。
為中國社會主義政權的鞏固起到了極大作用, 在當時少量裝備於PLA。
因為發射架很多,所以被稱為「史達林的管風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