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龍(動物) | ||
動物名稱 | 角龍 | |
相關生物 | 翼龍、暴龍 | |
登場作品 | 《侏羅紀公園》《恐龍戰隊獸連者》等 | |
生物學分類 | ||
域 | 真核域 | |
界 | 動物界 | |
亞界 | 真後生動物亞界 | |
總門 | 後口動物總門 | |
門 | 脊索動物門 | |
亞門 | 脊椎動物亞門 | |
綱 | 蜥形綱 | |
亞綱 | 雙孔亞綱 | |
下綱 | 主龍形下綱(初龍次亞綱) | |
演化支 | 鳥蹠類(鳥頸類)主龍 | |
總目 | 恐龍總目 | |
目 | 鳥臀目 | |
亞目 | 角龍亞目 |
角龍(學名:Ceratopsia)是鳥臀目的角龍亞目中的一類動物。
在ACGN作品中,角龍和以其為原型的形象經常登場。
角龍類起源於亞洲,起源於約1.6億年前的侏羅紀晚期,最早的成員為中國新疆石樹溝組發現的隱龍(Yinlong)。
約1.2億年前的白堊紀早期,鸚鵡嘴龍(Psittacosaurus)成為第一個角龍家族的繁榮類型。鸚鵡龍屬是目前化石發現最多、有效種最多的非鳥恐龍,主要分佈於中國東北、西伯利亞以及蒙古等地區。
早期角龍類的體型較小(約1-2米),以雙足行走為主,無頭盾和角,但已具備角龍類的典型喙狀嘴(類似鸚鵡),可能以低矮植物為食。
發掘於北美的鷹角龍類,代表鸚鵡嘴龍的姊妹分支——新角龍類開始向北美進軍。雖然鷹角龍依舊是雙足行走,但已經開始演化出了頸盾的雛形。
亞洲的原角龍(Protocerasaurus)等早期角龍開始演化出初步的頭盾結構,雖然還沒有角,但咽部肌肉十分發達,擅長通過撕咬進行反擊,著名的「搏鬥中的恐龍」就是一頭正在與伶盜龍搏鬥的原角龍。纖角龍類(Leptoceratops)和原角龍類沒有角,主要分佈在亞洲,北美也有少量分佈。早期由於纖角龍和原角龍較小的體型與沒有角,被認為是後來長角的角龍的祖先,但後來各種化石證據顯示,活到與後來長角的角龍同一時代甚至活到大滅絕的無角角龍並不在少數。
著名的有角的角龍則是角龍科(Ceratopsidae)的兩大分支:開角龍類(Chasmosaurines)和尖角龍類(Centrosaurines)。早期角龍科的頸盾有兩個孔洞,開角龍類的演化方向為兩個孔洞不斷癒合,而尖角龍則是在頸盾外圍長出更多的角。這一時期,角龍從亞洲擴散至北美洲,成為北美西部生態系統的優勢植食恐龍。
誕生於6800萬年前的三角龍(Triceratops)是角龍家族的巔峰。三角龍於1887年於美國懷俄明州被發掘,由古生物學家奧塞內爾·馬什(Othniel Marsh)命名。三角龍是角龍家族體型最大的成員,頸盾的孔洞也完全癒合,眉角則與頸盾完全癒合,是非常有力的攻擊武器。作為北美體型最大的植食恐龍,唯一的天敵便是體型更大的肉食恐龍——霸王龍。
除三角龍以外,由於角龍家族極具辨識度的外觀,角龍家族有眾多的明星物種,如被發現有著養育行為的原角龍、長著眾多華麗角的戟龍(Styracosaurus)等。
(待補充)
(待補充)
(待補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