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娘百科歡迎您參與完善本條目☆Kira~
歡迎正在閱讀這個條目的您協助
。編輯前請閱讀
Wiki入門或
條目編輯規範,並查找相關資料。萌娘百科祝您在本站度過愉快的時光。
“ |
武力既弘,計略周備, 質忠性一,守執節義, 每臨戰攻,常為督率, 奮強突固,無堅不陷, 自援枹鼓,手不知倦。 又遣別徵,統御師旅, 撫眾則和,奉令無犯, 當敵制決,靡有遺失。 論功紀用,宜各顯寵。 |
” |
——曹操
|
張遼
官職
雁門郡吏→幷州刺史從事→騎都尉→魯國國相→中郎將→中堅將軍→蕩寇將軍→蕩寇將軍、假節→徵東將軍→前將軍
相關人士
張遼,字文遠,雁門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人,西漢名將聶壹之後。是漢末三國時期曹魏名將,五子良將之一,配享曹魏太廟,唐朝時位列武廟六十四將,宋朝時位列武廟七十二將。
簡介
- 張遼出生於雁門馬邑,本為聶壹之後,家族為避怨改姓張。自幼便經歷了不少的邊塞戰亂,年少出仕雁門郡吏。
- 中平五年,任丁原從事,後歸附何進→董卓→呂布。建安三年,擊敗劉備。同年,呂布敗亡,張遼投降曹操。
- 五年→十一年,官渡之戰中與關羽一同擊敗顏良。後勸降昌豨、討伐袁氏、平定江夏。
- 十二年,曹操徵烏桓。登白狼山,勢單力薄、全軍皆懼。張遼力排眾議,認為應出其不意。曹操採納,並授予張遼臨時指揮權。曹軍大破烏桓,斬殺蹋頓,張遼一戰成名,[4]史稱白狼山之戰。
- 十三年→十四年,先後平定軍中夜亂[5]、江淮陳蘭叛亂。[6]
- 十八年,隨曹操參與濡須口之戰。二十年,孫權率十萬大軍攻合肥,張遼根據曹操的密信冷靜分析戰局,並鼓舞士氣。[7]當晚募集八百勇士,翌日黎明,率軍登鋒陷陣[8],幾乎活捉孫權。後吳軍將其圍困,張遼先突圍後再沖陣,吳軍望風披靡。十餘日後吳軍退兵,張遼追擊,由於不知道孫權的樣貌再次錯失活捉的機會。此戰史稱合肥會戰,戰後,張遼威震江東、小兒止啼[9]。
- 二十一年,再次攻濡須。二十五年,曹操逝世,曹丕繼位,轉前將軍,稱帝後封晉陽侯。
- 黃初二年,張遼染病,曹丕親臨問疾。後孫權再次叛魏,張遼迎戰,大破吳將呂範。
- 同年張遼病逝江都,諡曰剛侯。正始四年,張遼配享曹操太廟。
ACG相關
- 《真·三國無雙》系列
- 張遼的招牌形象是藍色基調盔甲+長柄雙刃刀。速度型角色代表之一,招式迅猛凌厲,動作乾淨利落。
- 完美還原「張遼止啼」的威名。合肥之戰是絕對高光時刻,玩家操作他時經常能聽到小兵驚恐大喊 「遼來來!」(張遼來了!),成為系列作品中最著名的梗之一。
- 和曾是呂布部下,有時會表現出對呂布武力的認可和對他最終結局的複雜情緒。
- 《三國殺》
- 張遼的招牌()技能【突襲】,簡單粗暴,直接破壞手牌結構。
- 在標風時代,張遼是絕對的強將,人送外號「遼神」。【突襲】的穩定性和高收益。不需要複雜操作,每輪穩定扒牌,團隊貢獻巨大。尤其剋制那些依賴手牌(比如孫權、袁術)或者需要裝備(很多菜刀將)的武將。
- 後來出了界限突破版張遼(界張遼)。界【突襲】改成了「摸牌階段少摸一張牌,然後獲得至多兩名其他角色各一張手牌」。這個改動讓張遼不再完全放棄自身摸牌,穩定性更高,但單次偷牌上限降為一張(除非自己少摸牌),爆發偷牌能力略有下降,綜合強度依然在線,適應性更廣。
- 和甘寧、凌統並稱「拆遷隊」,對敵方核心和關鍵裝備的破壞力很大。
- 《三國志系列》
- 五子良將之首,統率、武力雙高(尤其統率常是魏國頂尖),智力也不低,是玩家最愛用的魏國大將之一。
- 經常擁有突襲、連擊、疾馳的特技。戰法名常與「威風」、「突擊」相關。
- 《火鳳燎原》
- 逼格天花板之一,早期就登場過,作為呂布「陷陣營」的指揮官高順:?。智勇雙全、心思縝密。
- 雖然不是主角,但勝似主角,劇情中展現了極高的戰術素養、冷靜判斷和強悍武力。合肥之戰更是其巔峰塑造,是漫畫裡人氣極高的角色。
- 《蒼天航路》
- 畫風粗獷,極其勇猛。作品中同樣著重描寫了逍遙津之戰,其勇猛和給東吳造成了巨大心理陰影。
- 相比純莽夫型武將(如許褚),ACG裡的張遼普遍帶有冷靜、有謀略的側面(尤其在《火鳳燎原》中達到頂峰)。歷史上亦是如此
相關ACG作品
動漫
漫畫
遊戲
特攝劇
ACGN等常用的神話、傳說、宗教、歷史人物素材的原型 |
---|
| 神話·傳說·宗教 |
---|
| 並稱 | | | 天啟宗教 | | | 中國神話和民間信仰 | | | 日本神話和民間信仰 | | | 南亞神話和宗教 | | | 希臘-羅馬神話 | | | 北歐神話 | | | 斯拉夫神話 | | | 北非神話和宗教 | |
| | |
|
注釋
- ↑ 曹丕稱
- ↑ 日本俗語,譯為「遼來來」
- ↑ 《三國志平話》
- ↑ 「衛青開幕,張遼闢土,校尉嫖姚,將軍捕虜。」——《登長城賦》
- ↑ 「張遼審計,立擒賊首,亦同料敵之義。」——《通典》
- ↑ 「此所謂一與一,勇者得前耳。」
- ↑ 「公遠徵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擊之,折其盛勢,以安眾心,然後可守也。成敗之機,在此一戰,諸君何疑?」
- ↑ 成語「登鋒陷陣」的由來。
- ↑ 典故「張遼止啼」的由來,若江東小兒啼哭不止,其父母只要嚇唬說:「張遼來了,張遼來了!」孩童就不敢再哭泣了。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