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薩克·牛頓 | |
![]() Godfrey Kneller繪於1689年 | |
本名 | Sir Isaac Newton |
暱稱 | 經典力學之父、 |
性別 | 男 |
國籍 | 英國 |
籍貫 | 英格蘭林肯郡 |
出生 | 1643年1月4日 1642年12月25日(儒略曆) |
逝世 | 1727年3月31日 1727年3月20日(儒略曆) |
年齡 | 84歲(享年) |
職業 | 科學家 |
相關人士 | 哈雷、萊布尼茲、胡克 |
身高 | 168cm(5英尺6英寸)[1] |
星座 | 摩羯座 |
代表作品 | |
“ | 自然與自然的定律,都隱藏在黑暗之中。 上帝說:「讓牛頓來吧!」 於是,一切變為光明。 |
” |
——亞歷山大·波普 |
艾薩克·牛頓(英語:Isaac Newton),生卒日期:公元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儒略曆:1642年12月25日~1727年3月20日),英國著名物理學家、數學家。
牛頓出生時英國使用的曆法並非現行公曆,而是當時比現行公曆(格里曆)滯後10天的儒略曆[2];格里曆1643年1月4日在儒略曆正是1642年12月25日,因此當時的文獻記載牛頓出生於聖誕節。也因此,現在一些人稱12月25日為「牛頓節」加以慶祝。
12歲到17歲時,牛頓在英國國王中學學習。1661年6月,牛頓考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1665年,牛頓獲得了學位。同一年,他發現了廣義二項式定理,並開始發展微積分學。就在這時,劍橋大學因鼠疫閉校。牛頓在家隔離期間發明瞭微積分、創建了萬有引力定律,發現了光的色散。但牛頓在創建微積分時留下了一個漏洞——無窮小量。關於無窮小量的定義含糊不清,牛頓在1669年說它是一種常量,1671年又說它是一個「趨於零」的變量,到了1676年又說它是「兩個正在消逝的量的最終比」[3]。這是牛老師在數學上為數不多的失誤之一,直接導致了第二次數學危機,這個大坑直到19世紀才被奧古斯丁·路易·柯西等數學家一臉黑線地建立了分析學後給填了。
牛頓在伽利略等人工作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研究,總結出了物體運動的三個基本定律(牛頓三定律),成為了經典力學和現代工程學的基礎。
在天文學上,他通過論證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與他的引力理論間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體與天體的運動都遵循著相同的自然定律;為「太陽中心說」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持。
在數學上,牛頓與萊布尼茨二人因為發展出微積分學
在光學上,他發明瞭牛頓式反射望遠鏡,並基於對三稜鏡將白光發散成可見光譜的觀察,發展出了顏色理論。牛頓認為光是一種粒子而並非波,這曾在光的波動論佔據主流地位時被認為是牛老師在物理方面少有的幾個錯誤之一。但如今人們認識到事實上光具有波粒二象性,這個「錯誤」只是一個認識上的波折。
他還系統地表述了冷卻定律,並研究了音速。
在經濟學上,牛頓提出金本位制度。晚年擔任過英國皇家鑄幣廠廠長,「成功地導演了一場反對偽幣的重大戰役,並將幾個人送上了絞刑架」(時間簡史語)。也是最早的龐氏騙局受害人之一
牛頓還研究過神學和鍊金術等,是最後一位對其有理論貢獻的鍊金術士。因為與他同時代的波義爾已經開創出近代化學了。
另外我們的牛老師和其他院士的關係聲名狼藉,發起學術傾軋毫不手軟,幾乎是在爭吵中度過晚年。
牛頓於儒略曆1727年3月20日在睡夢中去世[4],享年84歲,葬於英國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西敏寺)。牛頓是英國歷史上第一個享受國葬待遇的自然科學家。
盛傳牛頓在蘋果樹下被蘋果砸中腦袋,因而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此說法並無相關歷史文獻證明,然而從此蘋果經常成為牛頓的象徵物之一。
艾薩克·牛頓作為著名數學家、經典物理學之父,許多ACGN作品中有以其為原型的登場角色或neta。
最廣為人知是一點是,由於艾薩克·牛頓在經典力學、萬有引力等方面的學術成果,許多作品中的相關設定都會提及牛頓及其理論,包括大量ACGN作品。
(太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