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site requires JavaScript enabled. Please check your browser settings.
萌娘百科歡迎您參與完善本條目☆Kira~
歡迎正在閱讀這個條目的您協助
。編輯前請閱讀
Wiki入門
或
條目編輯規範
,並查找相關資料。萌娘百科祝您在本站度過愉快的時光。
“
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
”
——
諸葛亮
劉禪
遊戲《
三國殺
》中的IF線劉禪
姓名
劉禪
別稱
公嗣、後主、孝懷帝、安樂公
暱稱
劉阿斗、
扶不起的阿斗
性別
男
國籍
季漢
出生
207年
逝世
271年
職業
漢中王太子→皇太子→漢帝→安樂公
活躍年代
223年~271年
相關人士
父親
劉備
相父
諸葛亮
岳父
張飛
兩相勤王
趙雲
[
1
]
老師
董允、來敏等
兄弟
劉永
[
2
]
、劉理
[
3
]
配偶
張星彩
等
子嗣
劉諶
[
4
]
等
股肱之臣
蔣琬、費禕、
姜維
寵臣
陳衹、黃皓
劉禪
是
三國時期季漢
的第二位皇帝。
簡介
建安十二年劉禪出生,小名阿斗。次年,
曹操
派曹純在長坂坡大敗
劉備
,備棄妻小,與張飛、
趙雲
等逃走,母子二人在趙雲的保護之下得以倖免。
[
5
]
劉備入益州時,
孫權
派舟船接妹妹
孫夫人
,孫夫人慾帶著劉禪回到東吳,張飛和趙雲截江救阿斗。
[
6
]
章武三年四月,劉備去世,五月,劉禪在成都繼位稱帝,大赦天下,改元建興。根據遺詔,由丞相諸葛亮輔政,「政事無巨細,鹹決於亮」。
建興三年三月,丞相
諸葛亮
率軍徵討南方四郡,十二月諸葛亮班師回成都。
建興六年
[
7
]
→十二年
[
8
]
,諸葛亮
六出祁山
,
[
9
]
互有勝敗。
[
10
]
建興十二年八月,諸葛亮病逝。魏延與楊儀二人各上表控告對方叛逆,蔣琬、董允二人保儀而疑延。馬岱追斬魏延,夷滅三族,楊儀貶為庶民。大赦天下,命吳懿鎮守漢中。蔣琬總理政事。
[
11
]
延熙七年閏月,曹爽兵向漢中,王平、蔣琬、費禕擊退曹爽,史稱
興勢之戰
。
[
12
]
延熙九年,蔣琬、董允去世。十六年春,費禕被郭修刺殺身亡。次年,
姜維
督中外軍事,後
九伐中原
。
[
13
]
景耀五年,姜維啟奏劉禪處死奸臣黃皓,但劉禪不同意,說黃皓不過是一趨走小臣,不用太在意。
景耀六年,姜維聽聞
鍾會
於關中治兵,於是上書劉禪做準備,但劉禪聽信黃皓讒言將事情擱置,導致季漢群臣都不知道此事。
同年,司馬昭派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伐漢,鄧艾偷渡陰平,諸葛瞻戰死綿竹。劉禪召集群臣商議對策,
[
14
]
最終聽從譙周建議,舉國投降。
魏景元五年正月,鄧艾被捕。鍾會進入成都準備叛魏,姜維想借鍾會之手復興季漢,並寫密信給劉禪,
[
15
]
但鍾會謀反之事敗露,與姜維皆被殺。
景元五年三月,劉禪移居洛陽,封為安樂公。泰始七年,劉禪去世,諡號思公。
永興元年(304年),劉淵起事,國號為漢,追諡劉禪為孝懷皇帝。
ACG相關
劉禪作為三國歷史人物,在二次元作品中常被賦予萌化、娛樂化的形象,尤其在遊戲和同人創作中表現突出。
阿斗是這樣的。
《
王者榮耀
》中,劉禪被塑造成一個操控機甲的可愛少年,其形象結合了機械元素與萌系特徵,劉禪的皮膚多以機械臂、挖掘機、賽車等為設計核心。其技能組對防禦塔的破壞力極強,能c能t,渾身是控。
儘管操控重型機械,但其體型嬌小、台詞幽默(如「入土為安」),形成反差萌,被玩家調侃為「小光頭強」。
二次元社區中,劉禪常以搞笑或誇張的形象出現,在同人作品中,劉禪常被描繪為調皮搗蛋的角色,例如快看漫畫平台的作品中,其形象被調侃為「真會玩」。
部分作品嘗試融合歷史背景與二次元設定,「扶不起的阿斗」梗:劉禪的歷史評價(如「扶不起」)常被戲謔化處理。例如,部分同人作品會通過其呆萌形象或失敗台詞(如遊戲中倒地動作),
令人忍俊不禁
。王者多次推出劉禪的免費皮膚,使其在玩家社群中形成「高性價比」印象。
在遊戲《
三國殺
》中,劉禪可以犧牲自己的出牌階段給隊友提供額外的回合,經過多年的環境迭代依然實用。
劉禪在ACG作品中的形象以萌系、機械風為核心,通過誇張的機甲設計、幽默的性格塑造,以及歷史梗的改編,將其從傳統歷史人物轉化為兼具娛樂性與創作空間的二次元角色。
不過在大眾的認知中劉禪本身就是能把人氣笑的恨鐵不成鋼的形象。
登場作品
遊戲
真三國無雙:劉禪
————遊戲《
真·三國無雙
》系列的登場角色。
三國殺:劉禪
————遊戲《
三國殺
》及其衍生作品中登場的武將。
王者榮耀:劉禪
————手遊《
王者榮耀
》的登場英雄,定位為坦克。
三國志:劉禪————《
三國志
》系列的登場角色。
劉嬋————遊戲《劉嬋養成計畫》中登場的性轉劉禪。
漫畫
劉禪(萌三國)
————漫畫《
萌三國
》的登場角色,劉備的寵物
查
·
論
·
編
ACGN等常用的神話、傳說、宗教、歷史人物素材的原型
神話·傳說·宗教
並稱
四大天王
•
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
•
四海龍王
•
所羅門七十二柱魔神
•
埃及九柱神
天啟宗教
神
雅威/耶和華/安拉
天使
萊拉
•
維克多
(參見:
{{
天使
}}
)
其他
路西法
•
聖誕老人
•
巴比倫大♯♯
•
路基弗凱·洛弗卡列
•
莫斯提馬
中國神話和民間信仰
女媧
•
姮娥
•
精衛
•
共工
•
無支祁
•
雷震子
•
托塔天王李靖
•
金吒
•
木吒
•
哪吒
•
楊戩
•
土行孫
•
孫悟空
•
七仙女姐妹
•
白素貞
•
法海
•
媽祖
•
林黛玉
(封神演義相關參見:
{{
封神演義人物
}}
)
日本神話和民間信仰
伊邪那美
•
天照大御神
•
八意思兼
•
風神雷神
•
玉依姬
•
清姬
•
鈴鹿御前
•
玉藻前
•
酒吞童子
•
茨木童子
•
星熊童子
•
一寸法師
•
浦島太郎
•
輝夜姬
•
橋姬
•
八百比丘尼
•
桃太郎
•
金太郎
南亞神話和宗教
釋迦牟尼
•
觀世音菩薩
•
訶梨帝母
•
妙音天女
•
吉祥天女
•
恆河女神
希臘-羅馬神話
雅典娜
•
赫卡忒
•
赫拉克勒斯
•
美狄亞
•
奧德修斯
•
安德洛美達
(參見:
{{
希臘神話
}}
)
北歐神話
奧丁
•
芬裡爾
(參見:
{{
北歐神話
}}
)
斯拉夫神話
貝洛伯格
•
切爾諾伯格
北非神話和宗教
拉
/
阿圖姆
•
奧西里斯
•
阿努比斯
•
托特
•
芭絲特
•
塞赫麥特
(參見:
{{
埃及神話
}}
)
歷史人物
亞洲歷史
中國
華夏伊始
黃帝
•
蚩尤
•
顓頊
•
禹
商周迭代
紂王
•
妲己
•
姜子牙
•
姬旦
春秋戰國
孫武
•
孔丘
•
墨子
•
盜跖
•
屈原
•
白起
秦雲楚岫
嬴政
•
項羽
•
陳勝
漢魏六朝
劉邦
•
韓信
•
劉秀
•
皇甫嵩
•
董卓
•
呂布
•
呂玲綺
•
貂蟬
•
馮妤
•
劉備
•
劉禪
•
劉諶
•
關羽
•
張飛
•
馬超
•
黃忠
•
趙雲
•
諸葛亮
•
姜維
•
曹操
•
曹昂
•
曹丕
•
曹植
•
曹真
•
曹髦
•
荀彧
•
張遼
•
典韋
•
王朗
•
鄧艾
•
鍾會
•
孫策
•
周瑜
•
孫權
•
孫尚香
•
魯肅
•
呂蒙
•
陸遜
•
陸抗
•
司馬懿
•
花木蘭
隋唐五代
李淳風
•
玄奘
•
武則天
•
狄仁傑
•
上官婉兒
•
太平公主
•
李白
•
楊玉環
•
公孫大娘
•
李煜
遼宋金元
鐵木真
明月清風
朱元璋
•
朱由檢
•
張獻忠
•
鄭一嫂
民國以降
魯迅
•
錢學森
•
鄧麗君
•
成龍
•
楊永信
日本
古墳時代
卑彌呼
•
台與
飛鳥時代
聖德太子
•
藤原不比等
平安時代
坂上田村麻呂
•
源賴光
•
平將門
•
渡邊綱
•
坂田金時
•
藤原秀鄉
•
紫式部
•
清少納言
•
小野小町
•
安倍晴明
•
蘆屋道滿
•
阿弖流為
•
源義經
•
靜御前
•
巴御前
•
藤原景清
幕府時代
織田信長
•
豐臣秀吉
•
德川家康
•
伊達政宗
•
毛利元就
•
武田信玄
•
上杉謙信
•
北條氏政
•
最上義光
•
今川義元
•
長宗我部元親
•
立花宗茂
•
明智光秀
•
明智秀滿
•
織田信行
•
本多忠勝
•
山縣昌景
•
真田信繁
•
直江兼續
•
服部半藏
•
宮本武藏
•
佐佐木小次郎
•
織田市
•
淺井茶茶
•
井伊直虎
•
柳生三嚴
•
彌助
•
三浦按針
•
天草四郎
明治以降
土方歲三
•
坂本龍馬
•
沖田總司
•
齋藤一
•
木戶孝允
•
大久保利通
•
西鄉隆盛
•
桐野利秋
•
河上彥齋
•
東鄉平八郎
•
伊藤博文
•
山本五十六
其他地區
朝鮮半島
閔茲暎
越南
徵氏姐妹
•
趙氏貞
歐洲歷史
古羅馬-東羅馬
尤利烏斯·愷撒
•
蓋烏斯·屋大維
•
尼祿·克勞狄烏斯
•
安娜·科穆寧娜
•
君士坦丁十一世
不列顛群島
斯卡哈
•
亞瑟王
•
無頭騎士
•
羅賓漢
•
威廉·亞當斯
•
威廉·莎士比亞
•
艾薩克·牛頓
•
愛麗絲
•
夏洛克·福爾摩斯
•
史蒂芬·霍金
法國
瑪麗·安託瓦內特
•
唐納蒂安·德·薩德
•
拿破崙·波拿巴
•
西蒙·德·波娃
其他
灰姑娘
義大利
達·文西
德意志地區
卡爾·馬克思
•
伊莉莎白·阿瑪利亞·歐根妮
•
阿道夫·希特勒
荷蘭
梵谷
芬蘭
古斯塔夫·曼納海姆
•
西蒙·海耶
俄羅斯
阿納斯塔西婭·尼古拉耶芙娜·羅曼諾娃
•
阿列克謝·尼古拉耶維奇·羅曼諾夫
非洲歷史
埃及
克利奧帕特拉七世
新世界歷史
美國
佐羅
•
尼古拉·特斯拉
•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
麥可·傑克遜
•
科比·布萊恩特
•
埃隆·馬斯克
注釋及外部連結
↑
後
姜維
義諡為「順平侯」
↑
甘陵王
↑
安平王
↑
北地王
↑
趙雲第一次勤王
↑
趙雲第二次勤王
↑
(228年)
↑
(234年)
↑
史書記載諸葛亮從祁山出兵伐魏僅有兩次,而「六出祁山」的說法出現於小說《三國演義》
↑
建興九年(231年)諸葛亮北伐時,都護李平因事請諸葛亮撤退,又裝不知,並上表劉禪,稱諸葛亮偽退。諸葛亮憤怒,上表劉禪,廢李平為民。
↑
諸葛亮死後,劉禪為他素服發哀三日,當時李邈上書說了諸葛亮的壞話,劉禪憤怒,將李邈下獄處死。
↑
此一役間接導致了曹魏的滅亡,王平以三萬人破曹爽十萬大軍,曹爽威望大減,為後續司馬懿高平陵之變提供了基礎
↑
238年—262年之間,姜維共進行了十一次北伐。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
↑
譙周極力主張投降。而劉諶請求背城一戰,但劉禪不同意,於是劉諶先殺妻子而後自殺。霍弋也請求守衛成都,劉禪還是不同意。
↑
「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三國志·蜀書·後主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