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
| |||
|---|---|---|---|
| |||
| 《三國殺》官渡之戰模式宣傳圖
| |||
| 時間 | 公元200年 | ||
| 地點 | 官渡(今河南中牟縣官渡鎮) | ||
| 結果 | 曹操軍決定性勝利,袁曹雙方軍事形勢逆轉 | ||
參戰方
| |||
| 袁紹 | 曹操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 大將軍袁紹 郭圖 |
車騎將軍曹操 | ||
參戰兵力
| |||
| 約110000人 | 約40000人 | ||
傷亡與損失
| |||
| 約70000人 | 約8000人 | ||
| “ | 曹瞞傳曰:公聞攸來,跣出迎之,撫掌笑曰:『子遠,卿來,吾事濟矣!』 | ” |
| ——裴松之,《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 ||
官渡之戰,是東漢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勢力與袁紹勢力之間發生的一場戰役。官渡之戰是漢末三國三大戰役之一,是曹操統一北方的關鍵之戰,是中國歷史上知名的以少勝多戰役。
漢獻帝建安三年(198年),曹操先後擊敗呂布、袁術、劉備,招降臧霸、張繡,控制河南地區後,與割據河北地區的袁紹的決戰勢所難免。
起初軍事形勢紹強操弱,袁紹擁有巨大兵力優勢,部署相對較為簡單。戰爭第一階段,袁紹採納田豐的提議,分兵進攻白馬、延津,並派劉備南下汝南聯絡黃巾餘黨劉闢,卻被曹軍各個擊破,損失了將領顏良和文丑,大挫袁軍銳氣。相持階段,袁紹放棄了分兵策略,將大軍集中在離官渡不遠處,曹營部分將士受到袁軍策反,曹操一度考慮撤守許都,後在荀彧等謀士的建議下決定待機決勝。戰爭第三階段,袁軍屯糧烏巢,曹營猛攻後火燒烏巢,取得了戰爭的決定性勝利。
官渡之戰後,袁曹雙方再發生倉亭之戰,袁紹再敗。在兩次與袁紹的戰役戰勝後,曹操威震天下。此後,曹操清掃了袁家剩餘勢力,最終於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年)完全控制了河北。
作為漢末三國三大戰役之一,大多數與三國相關的作品都會有官渡之戰出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