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用奴隸反對一切奴隸主的革命來「回答」奴隸主之間的戰爭的諾言,千百年來第一次得到了徹底的實現……並且還在克服一切困難繼續得到實現。 我們已經開始了這一事業。至於哪一個國家的無產者在什麼時候、在什麼期間把這一事業進行到底,這個問題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堅冰已經打破,航路已經開通,道路已經指明。 |
” |
——弗拉基米爾·列寧[1] |
十月革命
| |||
---|---|---|---|
Октя́брьская револю́ция
| |||
| |||
時間 | 格里曆:1917年11月7至8日 俄歷(儒略曆):1917年10月25日 | ||
地點 | 俄羅斯共和國彼得格勒 | ||
結果 | 布爾什維克取得勝利,蘇俄建立,俄羅斯退出一戰,俄國內戰爆發 | ||
參戰方
| |||
列寧方
|
克倫斯基方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弗拉基米爾·列寧 列夫·托洛茨基 |
亞歷山大·克倫斯基 | ||
參戰兵力
| |||
10,000 喀琅施塔得起義水兵,20,000-30,000 赤衛隊士兵 | 500至1,000 名志願者士兵,1,000名婦女營成員 | ||
傷亡與損失
| |||
若干士兵受傷 | 投降 |
十月革命 (俄語:Октя́брьская револю́ция),全稱 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俄語:Вели́кая Октя́брь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волюция),是繼推翻俄羅斯帝國的二月革命之後的第二次革命,這場革命推翻了以亞歷山大·克倫斯基為領導的俄國臨時政府,建立了蘇維埃俄國,為後來蘇聯的成立奠定了基礎,同時也拉開了二十世紀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序幕。
在二月革命後,新建立的臨時政府並沒有改善士兵和城市工人的處境,而且新政府不顧國內的厭戰情緒,向協約國承諾繼續參加一戰而且又一次被德奧聯軍摁在地上摩擦,造成民心不穩,同時全國性危機影響了社會、經濟和政治關係,工業及交通的混亂加劇,物資供應的難度也在增加。
1917年7月3日,大批士兵和工人對臨時政府發起了和平示威,但當天下午即被鎮壓,臨時政府隨後指責了布爾什維克黨發起的本次暴力事件,並立即打擊了布爾什維克黨,許多領導人被捕。
1917年10月23日,布爾什維克中央委員會投票表決以10比2通過決定稱「武裝起義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時機已經成熟」。
11月7日,布爾什維克黨在俄國首都彼得格勒(今聖彼得堡)發動起義,推翻克倫斯基臨時政府,殘存勢力撤退至臨時政府的所在地——冬宮。
革命軍事委員會向臨時政府發出最後通牒,令其在6時20分之前無條件投降,但遭到拒絕,於是在晚上9時45分,阿芙樂爾巡洋艦從港口放出空砲。11月8日凌晨兩點,布爾什維克黨強行闖入冬宮,臨時政府內閣投降。
十月革命作為人類史上第一次獲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其催生了大量與其相關的ACGN作品,其中以小說和遊戲以及電影為主。由於蘇聯輸掉了冷戰,喪失話語權的原因,現在以蘇聯歷史事件為背景的ACGN作品大多都是黑蘇的。
|
![]() 維基百科 提示您 | 關於十月革命, 在自由的百科全書維基百科上 有相關條目。 請參閱:十月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