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
| |||
---|---|---|---|
World War II, WWII
| |||
| |||
時間 | 西歐戰場時間:1939.9.1-1945.5.8 中國戰場時間:1931.9.18-1945.9.2 蘇德戰場時間:1941.6.22-1945.5.8 太平洋戰場時間:1941.12.7-1945.9.2 | ||
地點 | 西歐、東歐、東亞、地中海、太平洋、大西洋 | ||
結果 | 同盟國勝利,聯合國代替國際聯盟,冷戰的序幕;軸心國失敗,德國被分區佔領,後成立西德和東德。日本被美國佔領,至今日本仍然和美國關係極深被民主化。義大利失去部分領土、被民主化。保加利亞、匈牙利、羅馬尼亞被赤化,斯洛伐克與捷克合體被赤化。 | ||
參戰方
| |||
同盟國(及其殖民地/自治領/收留的流亡的政府) | 軸心國(及其殖民地/傀儡政權/總督區)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同盟國陣營部分國家:張伯倫(被罷免)、邱吉爾(英國) 羅斯福(美國) 戴高樂(自由法國) 史達林(蘇聯) 蔣介石(中國) 艾森豪(美國,盟軍歐洲戰區總司令) |
軸心國陣營(截止至義大利):希特勒(德國) 昭和天皇、東條英機(日本) 墨索里尼(義大利) 鑾披汶·頌堪(泰國) 貝當(維希法國) | ||
參戰兵力
| |||
蘇聯:約2200萬人 美國:約1400萬人 |
德國:約1700萬人 日本:約700萬人(一說970萬/1000萬) | ||
傷亡與損失
| |||
16,000,000士兵陣亡 | 8,000,000士兵陣亡 |
“ | ” | |
——溫斯頓·邱吉爾 |
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Two),簡稱二戰(WW2),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世界規模的戰爭,也是迄今為止人類發生的最大規模的戰爭。也是造成世界損失最大,傷亡最嚴重,最血腥的戰爭。
二戰中的人物、傳說、事件、戰役戰鬥是豐富的創作素材,在許多的影視、文學、ACG作品中,都有二戰的相關人物、事件登場。
參戰的一方是由義大利、日本、德國及其僕從國組成的法西斯軸心國集團;
另一方是由美國、蘇聯、中國、英國、法國,英國僕從國及其他國家組成的反法西斯同盟國集團。
以下為參戰的國家和地區(包括合作的國家地區勢力)的一覽,主要國家以粗體標註。:
同盟國 |
---|
軸心國 |
---|
|
中立國 |
---|
|
一戰之後歐洲秩序天翻地覆,戰敗的德國、奧斯曼帝國、俄羅斯帝國和奧匈帝國十分衰弱,部分解體被魏瑪共和國、土耳其共和國、蘇聯和中歐諸多新民族國家取而代之。
儘管在一戰結束後社會開始出現追求和平主義的聲音,許多歐洲國家仍充斥著深深的民族主義和復仇主義情緒。特別是德國在簽署《凡爾賽條約》後喪失大量領土、殖民地以及其自身的經濟優勢,使得德國社會充斥著極端民族主義。1918年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導致帝國瓦解並由魏瑪共和國取代。然而在戰間期的這段時間,脆弱的魏瑪共和國便面臨了國內右派與左派的權力爭奪衝突。與此同時,義大利的民族主義者不滿在戰爭結束後兩國並沒有遵守領土轉移的承諾,隨後因為這次領土擴展事件反而讓義大利社會爆發衝突。1922年,貝尼託·墨索里尼為首的法西斯主義者在義大利建立法西斯主義政權,開始侵略性的外交政策。 1923年,阿道夫·希特勒發動「啤酒館暴動」,試圖推翻共和國但事敗入獄,不過小鬍子以他的口才,說服了整個法庭,實際只服刑9個月在獄中,他撰寫了著名的《我的奮鬥》。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全球資本主義社會遭到毀滅性打擊,大量產業工人失業,對民主制度失去信心使得極端主義開始冒頭。出獄後,希特勒抓住機會大肆宣傳納粹主義。雖然他在總統競選中輸給一戰老將興登堡。但在1932年的國會選舉中,納粹黨成為國會第一大黨(沒有拿到國會過半議席),1933年在容克和企業勢力的支持下作為國會第一大黨黨首的希特勒被任命為總理。不久後爆發國會縱火案,納粹黨藉此掌握政權建立極權體制。興登堡死後,希特勒合併總理和總統為元首,自任納粹德國元首,開始進一步加速重整軍備、恢復經濟、尋求機會推翻凡爾賽和約。
深受經濟危機打擊的日本國內右翼軍國主義、尊皇主義和極端主義思想迅速蔓延,幾乎不聽政府指揮的軍隊發動了一系列無計畫的侵略擴張。1931年九一八事變中日軍佔領中國東北,成立傀儡政權。在國際聯盟宣佈日本行為非法之後,日本宣佈退出國聯。之後又在華北等地和中國爆發了一系列小規模衝突。
1935年10月,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未遭到國聯有效反對。此時的英法奉行綏靖政策,希望能通過犧牲小國的利益避免於德、意開戰,並儘可能地禍水東引讓納粹德國去對抗蘇聯。1936年五月五日衣索比亞滅國。
1936年3月,納粹德國公開違反凡爾賽條約,將軍隊派到了非軍事區萊茵蘭,但英法僅僅做出了表面的外交反對。同年7月時西班牙內戰爆發,德、意支持弗朗哥將軍的國民軍,蘇聯、法國支持共和派和共產主義黨派人的共和軍,雙方在此大打代理人戰爭。最終國民軍於1939年初成功贏得內戰。
1936年10月,德國和義大利秘密組成了柏林-羅馬軸心。1個月後德國和日本簽署了《反共產國際協定》,義大利則在隔年也加入其中。這時中國發生西安事變(1936.12.12),國共同意停火併組織統一戰線來準備抵抗日本入侵。在七七事變(1937.7.7)時,日本對中國宣戰,中國人民開始抵抗日本入侵、第二次世界大戰部分開始。
1938年,希特勒加緊對奧地利的「統一」宣傳,在1938年3月12日,德奧合併,法仍然只是表面抗議。1938年4月24日,英國和法國開始同盟,不過希特勒仍然不知悔改,與蘇台德境內的德國極端分子內應外合,在英法奉行「綏靖政策」的基礎上,於1938年10月1日吞併了蘇台德地區當時的張伯倫還揮舞著廁紙
1939年3月14日,捷克斯洛伐克被完全吞併,成立斯洛伐克保護國。5天後,也就是1939年9月20日,納粹德國迫使立陶宛割下梅梅爾地區。法西斯的獠牙完全顯露了出來,之後英國和法國也向波蘭提交了保證獨立的證明雖然開戰後英法幾乎沒怎麼支援
因為政治和國際形勢,1939年8月23日蘇聯與德國簽訂《莫託洛夫-裡賓特洛甫條約》,其中規定了蘇聯和德國的勢力範圍,也是瓜分波蘭的開始。
1939年9月1日,德國索取但澤,失敗後立刻向波蘭宣戰。
軸心國推進 |
---|
1939年9月1日,在表面上索取但澤失敗後,希特勒統治的德意志第三帝國閃擊波蘭,蘇聯隨後根據《莫託洛夫-裡賓特洛甫條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也參與到了瓜分波蘭中,波蘭迅速失去反抗能力,在一個月後投降。由於英法與波蘭存在條約,英法對德宣戰。但英法在西線按兵不動,法國僅僅佔據了西線的十幾個無人小村莊。雙方通過海軍和空軍互相騷擾。 1939年11月,蘇聯炮製保護列寧格勒的藉口以極大的損失於1940年3月13日奪得了卡累利阿,為1941年6月芬蘭加入德國對蘇戰爭(繼續戰爭)埋下了種子。 1940年4月,德國以保證挪威挪威是二戰被攻入本土國家中抵抗德國時間第二長的國家,63天,僅次於蘇聯、丹麥丹麥則是最快的,4小時就滅國了中立為由執行威瑟堡行動進攻兩國(實際上是需要兩國的海岸打破英國海軍封鎖),英法介入,但沒有做出有效抵抗,德國徹底控制兩國。 1940年5月,德軍發動曼施坦因計畫,閃擊低地三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經過法國輕視防備的阿登高地繞過馬奇諾防線迅速攻入巴黎幾十萬盟軍部隊被包圍在敦刻爾克。此時希特勒下令德軍暫停追擊[2],餘下的英法聯軍大部分趁機在敦刻爾克撤退回英國本土。撤出去的幾乎都是英國人,法國佬被拋棄了。義大利也從南部山區攻擊法國但被法軍擋住。在突如其來的崩潰後,法國於1940年6月22日投降簽訂和約的地點還是在一戰凡爾賽和約簽訂的那個車廂裡,建立親德政權維希政府,且德意各獲得部分法國領土。英國與法國海軍談判未果後決定執行弩砲行動重創法國海軍,但許多殖民地軍隊和法軍殘部加入盟軍。此時和日本關係友好的泰國入侵法國殖民地,並且取得勝利,在日本調停下獲取一部分土地。日本佔領了法屬印度支那[3],導致美英和日本關係緊張。 法國投降後,德國開始對英國進行空襲/潛艇襲擊,史稱不列顛空戰/大西洋海戰,但在戈林邁耶的糟糕指揮和英國的英勇抵抗下,納粹德國的進攻失敗了。1940年6月義大利海軍又開始包圍英國地中海軍港馬爾他。儘管在前期取得一定優勢,但在英國配置了較先進的雷達/聲吶技術後和坎寧埃率領的地中海海軍積極抵抗下就不斷失敗。 1940年6月,蘇聯擔心德國拿下波羅的海三國,先發制人武力兼併波羅的海三國。 1940年10月,義大利入侵希臘,但因希臘山地眾多,意軍準備不足等原因進展緩慢。南斯拉夫因準備同德國合作,爆發了政變。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加入軸心國。 1940年11月,英國皇家海軍奇襲塔蘭託,並在馬塔潘角戰役中取得重大勝利,又因義大利缺少必要的鋼鐵和石油維持海軍,英國逐漸取得了地中海的制海權。12月,英軍在北非發動「羅盤行動」以少勝多反擊義大利軍。 1941年2月,德國非洲軍進入北非協同意軍作戰,此後德意軍隊在北非不斷推進。在東非義大利卻被同盟國軍隊擊敗。 1941年4月義大利在德軍幫助下攻佔希臘,希臘被迫與義大利簽署停戰協定。1941年5月,希臘最後的克里特島也被德軍傘兵以極大的損失攻佔,但也導致希特勒日後不再重視傘兵作戰。 1941年夏天,英法聯軍相繼進入伊拉克,法屬敘利亞和黎巴嫩。 1941年5月俾斯麥號沉沒後,希特勒決定放棄入侵英國的海獅計畫,轉而準備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畫。 1941年6月,德國以蘇聯伺機入侵德國為由進攻蘇聯。由於大清洗導致的軍官缺失以及因為盲目相信德軍不會貿然進攻蘇聯的情報失誤和以及前期過早的想要結束戰爭而導致的集團軍戰略決戰的戰術失誤,加之武器裝備落後和人員思想上面準備的極不充分,蘇軍作戰能力極度低下甚至來不及抵抗,數百萬軍隊被殲或被俘虜。但在當年冬季,由於後勤壓力以及較為寒冷的氣候,還有莫斯科軍民加固防備和作戰等原因,德軍攻擊莫斯科失利開始撤退。此後,蘇聯開始轉入戰略反攻,並開始逐漸在莫斯科等大城市周圍收回失地。 德國對佔領區的剝削和苛政也成為了德國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這使得德國除了暴力掠奪外無法有效利用佔領區的資源。 1941年8月,在英國皇家海軍戰列艦"威爾斯親王"號,英美兩國簽署了大西洋憲章,討論戰後世界秩序。 1941年12月7日,在美日談判無果後,日本偷襲珍珠港擊沉美軍5艘戰列艦,對美英宣戰。同時遭受日本攻擊的還有英屬馬來亞、香港,荷屬東印度[4]等英國和荷蘭的殖民地。殖民地駐軍戰鬥能力低下導致防禦體系迅速崩潰,1942年上半年日本幾乎取得了整個東南亞。太平洋戰爭,蘇德戰爭和地中海戰場是該時期的三大主要戰場。 |
攻勢停止 |
---|
1942年1月1日,蘇聯、中國、英國、美國與其它22個國家簽署《聯合國家宣言》,承諾絕不與軸心國單獨議和。 1942年1月,中國軍隊粉碎了日軍對長沙的第三次進攻。 1942年6月4日,日本海軍在中途島戰役被擊敗,這被認為是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二戰的轉折點之一。 1942年7月,在不斷撤退後,同盟國在第二次阿拉曼戰役中反攻並取得主動權。8月將必要的補給運到被包圍的馬爾他,12月解除馬爾他之圍。阿拉曼戰役也被認為是二戰轉折點之一。此後德意軍隊不斷撤退,直到火炬行動被徹底趕出北非。 1942年8月-1943年2月的史達林格勒戰役被認為是東線戰場的轉折點,同樣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儘管蘇聯損失的兵力遠高於德國,但是由於人口和工業的差距以及美英對蘇聯的大力援助,德軍失去主動權。此後德蘇雙方互有攻防。直到之後的庫爾斯克會戰後蘇軍轉入全面反攻,納粹德國在東線戰場受到重創。 1943年7月5日–1943年8月27日的庫爾斯克會戰,成為蘇聯衛國戰爭勝利的一個重要里程碑。蘇軍在庫爾斯克會戰的勝利,使蘇軍完全掌握了戰略主動權,德國在東線無力抵禦蘇聯。 1943年的瓜島戰役則對日本造成了進一步的打擊。由於日本工業實力和資源產量無法與美英抗衡,進入漫長的消耗戰只能使日本離失敗越來越近。 1943年是同盟國在各大戰場上反攻的一年,殘酷的消耗戰逐漸放幹軸心國的血液。 |
同盟國反攻 |
---|
隨著軸心國在火炬行動中被徹底趕出北非和盟軍在義大利西西里島的登陸,墨索里尼下台,義大利投降。希特勒聞之大怒迅速調集軍團攻陷義大利北部許多城市,並在此後實行橡樹行動救出墨索里尼,扶持他重建義大利社會共和國,讓其率領殘部在北部繼續抵抗,墨索里尼最終於1945年4月被義大利共產黨遊擊隊抓獲並絞死[5],後吊掛於市內任人鞭屍。 1944年,雷伊泰灣海戰的大敗使日本海軍損失了最後的資本;6月盟軍在諾曼第登陸,成為西線的轉折點之一。隨著盟軍進攻德軍後方,緩解了蘇軍在歐洲東線的壓力;蘇軍也以極大的損失推進至東歐地區。儘管有阿登反擊戰等局部勝利,德軍仍然不能挽回敗局。德國和日本不斷受到同盟國戰略轟炸,在帶來平民傷亡士氣損失的同時本就遠弱於同盟國的工業實力也大減。土耳其、巴西等國也加入了同盟國傾向德國而拒絕合作的伊朗則被英蘇兩國入侵確保其不會威脅同盟軍。 1944年4月,日軍集中優勢兵力向中國河南、湖南和廣西三地進攻,企圖打通大陸交通線援助南洋日軍並使中國徹底屈服。儘管佔據了大量土地,大陸交通線仍未得到保證,超過10萬日軍傷亡(很大一部分因為疾病)和兵力的進一步分散又讓日軍陷入更不利的局面。 1945年4月,蘇軍攻克柏林。目前普遍認為希特勒於地堡自殺後被其手下焚燒遺體[6],鄧尼茨成為聯邦大總統後,德國也在5月投降。6月,中國湘西會戰勝利,總體開始轉入反攻。8月,蘇聯把兵力轉移到遠東,執行「八月風暴」出兵對日作戰,關東軍和不堪一擊的滿洲國軍隊迅速崩潰。同時美國對日本投擲兩顆原子彈。日本於8月15日發布終戰詔書(史稱「玉音放送」)前一天的8月14日國軍還在丟城,而且連丟七座,反而八路軍與新四軍連續收復了19座城,二戰結束。亦有人認為二戰的結束時間是9月2日,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正式簽訂無條件投降條約。但軸心國零散的抵抗持續了很長時間,至七十年代東南亞最後一名日軍投降為止。有說法認為阿爾卑斯山地區仍有殘餘德軍組織 |
此處介紹的是二戰登場的(或以二戰為原型的戰爭登場的)ACG作品。
(其中關於ACG中二戰的蘇德戰爭、中國抗日戰爭、太平洋戰爭的專門介紹,請詳見相應的條目。)
《黑塔利亞》是國家和地區擬人化作品,主要的時代背景即為WW1~
故事的主角為二戰時軸心國的意/大/利。
而主要角色群體即為二戰雙方的主要國家:軸心三國(德/國、日/本、意/大/利)與同盟五國前蘇/聯(俄/羅/斯等)、美/國、中/國、英/國、法/國)。
除了上述八國之外,其他許多國家和地區(包括歷史政權、非公認政權)也曾先後在作品中登場。
由於國家被擬人化了,所以故事中「二戰」這場戰爭也是以類似打架的方式來體現的。
關於娘化的國家和地區,請詳見模板:黑塔利亞。
《萌萌2次大戰略》系列是以《大戰略》為原型的萌化版戰略遊戲,遊戲舞台背景即為第二次世界大戰。
遊戲的主要登場角色為二戰時各國作戰兵器的娘化人物形象,包括軸心國的日本、德國、義大利和同盟國的美國、英國、蘇聯、中國。
關於登場的娘化形象,請詳見模板:萌萌2次大戰略。
地域壓制型SLG「大系列」之一《大帝國》的故事原型即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只是將舞台從地球上搬到了太空中。
遊戲中的各個星域/星球,即相當於地球上的各個地區/城市。
關於登場的萌娘角色,請詳見模板:大系列中的《大帝國》部分。
公元1939年,帝國主義國家日耳曼尼亞帝國(德國)突然開始了對鄰國的侵略。
戰火瞬間蔓延到整個歐洲,時代被捲入了大戰的漩渦之中。
之後,1940年,日耳曼尼亞將其矛頭指向了青山綠水的阿爾卑斯小國——埃爾施塔特公國。(可能對應現實的奧地利反抗軍)
《紺碧艦隊》《旭日艦隊》中,故事的時代背景即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
遊戲的內容以二戰為基本雖然你可以無視現實瞎玩
總之就是非常魔幻
在終極動員令:紅色警戒中,愛因斯坦回到了1924年,通過握手使納粹元首希特勒消失,結果史達林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因二戰有很多出名海軍戰鬥與故事,艦娘類遊戲多以二戰前後為主要收錄範圍。
大量抗日神劇
考不上就二戰:在口語中,常常把「在第一次參加大型選拔考試失利後再次參加考試」也叫做「二戰」。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起者之一希特勒確實有過沒考上美術生的經歷……所以,「考不上以後就二戰」,究竟是哪種「二戰」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