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松尾芭蕉(1644—1694)[1] |
![]() | |
基本資料 | |
用語名稱 | 五七五 |
---|---|
用語出處 | 日本的傳統詩歌形式 |
相關條目 | 最上川 |
五七五是以五、七、五個音節為體裁的一種日本傳統詩歌形式,隨著時代的發展出現了「
五七五之源,日本和歌中國詩,古名曰俳諧。
奈良時分長短歌,平安長歌漸被棄。
幕府六百年,短歌口口相傳頌,五七五七七。
明治僅餘五七五,其他部分皆減除。
欲創作俳句,兩個特點不可缺,季語與切字。
借景表季抒人情,切字斷句留意韻。
俳句發揚者,俳聖松尾芭蕉也,賦其抒情意。
與謝小林並活躍,俳畫結合同發揚。
時值江戶中,有前句附點評者,呼柄井川柳。
前句無季語之錮,切字停頓亦不必。
俳諧遠流傳,英俳漢俳皆廣傳,佳作駢興出。
動漫文化常出現,有些場合不細分。
意向借用時時有,針砭時弊帶吐槽。
俳諧翻譯難,沿漢俳律者有之,襲其五七五。
棄其格律者亦有,幾字以蔽之足矣。
俳句的兩個重要特點便是季語(季語)和切字(切れ)。季語(通常放在發句中,因為俳諧這種體裁用於娛樂活動通常是一人出發句,等待其他人接付句兩句12字)是用來描述特定季節的詞彙,例如「櫻雨」(
在俳句的發展史中,被稱為俳聖的松尾芭蕉(1644—1694)有著重要的地位。他賦予了俳句更高的藝術性,讓俳句從詼諧幽默的小調逐漸轉變為抒情達意的短詩。在他之後,與謝蕪村(1716—1784)在進一步提高文學性的同時還將俳句與文人畫結合在一起,讓俳句有了更強的表達力。
到了江戶時代中期,人民文化水平普遍提高,此時俳諧衍生出了一種比較通俗的變種:給出一個付句,接一句不受季語與切字限制的前句。此類變種經由前句評者柄井川柳(1718—1790)篩選,通過門生吳陵軒可有發行的《誹風柳多留》發揚光大,因此得名「川柳」。格式的相對自由帶來的是題材的相對自由:上到古今萬事,中到柴米油鹽,下到黃賭亂象,皆可以川柳的形式表現。有無季語是俳句與川柳的重要差別。
俳諧是較早被傳播至西方世界的亞洲文學表現形式,英俳和漢俳在如今亦十分流行,也產生了不少佳作。
由於五七五是日本詩歌文化中頗有代表性的作品類型,很多日本出品或者與日本有關的ACGN作品中都會出現五七五。但在有些作品中俳句與川柳有時候並不會嚴格區分。有不少作品借用俳句中常常用到的意象。在非五七五主題的ACGN作品中通常也能起到吐槽的作用。
五七五的翻譯一直是各國翻譯界長期困擾的問題。在ACGN作品中,有譯者選擇沿用五七五的漢俳式翻譯,但也有很多翻譯選擇對五七五格式進行變通處理,例如在《川柳少女》中出現的三四三變式,或者傳統的五言甚至四言句或七字句都是對五七五的合理轉化:日語音節總數較少,所以表達一個信息所需的音節量就相對其他語言更多一些;再因為漢語文字表意,使用字數少一些的漢語足以表達同樣的意思。
自20世紀80年代「漢俳」這一概念提出以來,使用中文按五七五的格式作詩,便逐漸為大眾所知。在網際網路普及以後,一些上文所述的ACG作品,也促使其愛好者中流行起了創作俳句/川柳的亞文化。由此,五七五近年來成為了中文網絡上的迷因,出現多輪玩梗熱潮。
對於五七五格式的詼諧創作,往往有網友化用與俳句有關的梗「最上川」,以「最oo」的格式發回復響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