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存活時間最長的文字 | ” |
“ | 因為是漢字寫的,我看不懂! | ” |
————九條可憐 |
![]() 《鬼滅之刃》 | |
基本資料 | |
用語名稱 | 漢字 |
---|---|
其他表述 | 中文字、中國字、 𡨸漢(越南語:chữ hán/hán tự) |
相關條目 | 仍使用漢字的語言:漢語、日語 曾使用漢字的語言:韓語、越南語 象形文字 |
漢字是指漢字文化圈中的視覺符號系統,使用範圍為東亞、東南亞地區。又名中文字、中國字。
現代漢字是指楷化後的漢字,包括繁體字和簡體字以及日語漢字等。事實上中國大陸、中國香港、台灣地區、日本、韓國甚至朝鮮都一直致力於維護漢字標準,又由於漢字在各地演化歷史等不同,現代的漢字標準也不盡相同,就可能造成一個漢字多種讀音、多種含義甚至多語通用的情況。
作為為數不多保留至今的表意文字體系,漢字在蘊含豐富的文化底蘊的同時,也存在聲符和讀音未必對應、認讀困難等問題。近代以來,通過漢字簡化、掃盲、普及基礎教育等方式,漢字文化圈識字率大幅上升,普通人在認讀方面已經沒有太多障礙。但由於歷史上形成的死字、死詞眾多,大量生僻字仍為大眾所陌生。
韓國當前僅在少數場合混用漢字;朝鮮、越南因現在不通用漢字,民間層面已類似非漢字文化圈。
漢字與大多數語言使用的表音文字差異巨大,往往會成為非漢字文化圈人士認讀和學習漢語或日語的障礙。即使是較為熟悉漢語或日語的外國人,甚至母語使用者,都可能被一些字難住。在西方世界,漢字作為一種文化符號,時常因其神秘感而被視為難以理解的「天書」。也因此,非漢字文化圈人士熟悉漢字,往往是ACGN等文藝作品乃至現實世界中的「稀有技能」。
除此以外,與漢字有關的現象還有:
作為二維的方塊字,漢字無需旋轉就能直接橫排或豎排。有些時候,橫豎混淆可能會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20、21世紀之交,很多遊戲只有繁體中文版。加上解析度不足,具體筆畫、字形難以看清,引發很多笑話。
繁體 | 誤字 | 正字 |
---|---|---|
蘿蔔 | 葡萄 | 蘿蔔 |
戰鬥 | 戰門 | 戰鬥 |
採礦 | 探碘 | 採礦 |
鑰匙 | 鑰匙 | |
天啟 | 天敵、天歐 | 天啟 |
蘇聯 | 蘇聊 | 蘇聯 |
漢字有象形、形聲、會意等豐富的造字規則。例如「猹」就是魯迅寫《故鄉》時根據方言生造的一個形聲字(犭表示一種獸類,查表音),經作者回憶認為可能指獾;「
但因為漢語強大的造詞能力,除少數特殊情況(比如化學、生物學名詞)均不需要造新字。在資訊時代,一個字是否能流行與能否被打出來有很大關係,因此網際網路上的梗字大多是利用漢字的造字規則來「舊字新解」。例子有:
漢字可以通過拼接組成新的漢字,其中有些拼接部件變成偏旁部首,有些則保留原樣;拼接後的造字仍讀如拼接前的詞語,稱為「合體字」。例如民間有「招財進寶」等表達吉祥內涵的合體字。而網絡上的合體字則更具娛樂性,比如人盡皆知的「都是命啊」;除此之外還包括反向操作——把一個字拆成幾個字,從而產生新的含義。例如:
漢字歷史很長,因此誕生了不少異體字,這些異體字中不乏妙趣橫生者,今日被發掘出來在網際網路賦予了新含義。例如:
除此之外,民間和網絡上還有一些疊字和其他有趣的漢字:
日本漢字指書寫日語時使用的漢字,一般特指戰後國語改革後的現代日語漢字。國語改革中,日本簡化了漢字(早於中文簡化字)。簡化後的新字體有和和中文一致的(例如「國→國」),也有不一致的(例如「駅」(驛/驛))。一些不熟悉日本新字體的譯者有時會將日語新字體錯誤地當作中文裡恰好相同的漢字,典例有:
日語中還有一些日本自己創造的漢字,稱為「國字」,例如「凪、榊、雫、畑」。其中文讀音是傳入中國後才規定或擬定的,有些讀法(如「畑」讀作ㄊㄧㄢˊ)已獲權威字詞典認可,有些則只是約定俗成或沒有共識。國字可能和漢語中已失傳的漢字恰好同形,但並無關聯。例如「雫」雖然收於《康熙字典》備考章節,但有音無義,而在日語中是「雨滴」的意思。
日本漢字的讀法大致可分為音讀和訓讀,但實際情況更複雜,一字多音非常普遍,一些場合下,字音甚至可以任意規定,例如人名登記和「寫作oo讀作xx」的文字遊戲。加上日語的正字法不嚴格,許多創作者熱衷於使用舊字體、異體字,漢字也不是現代日語唯一的書寫系統,導致日語的書寫體系十分龐雜,即使是日本人也未必能很好掌握漢字的具體讀音、用法或含義。因此,無論在現實社會還是ACG作品中,閱讀漢字的能力都常是知識水平的一條標準,甚至是一種炫耀的資本;不過不太會讀漢字有時也被視為一種蠢萌。
日語中不少概念有漢語(通常用漢字書寫)、和語(通常用漢字或平假名書寫)和外來語(通常用片假名書寫)詞語的不同表達方式。詞語的選用和寫法沒有嚴格規定,但是往往有「約定俗成」。從閱讀觀感上,漢字詞給人穩重、傳統的感覺,因此在正式文本或傳統文化場閤中更多見(一些傳統場合甚至使用漢文,即文言文);相對地,以片假名書寫的外來語(除非是已經很通用的)則有一定的陌生感。一些對漢字有十分深的執念、熱衷於把外來語替換為固有漢字詞的行為,可能被認為在文化上是傳統或保守的(例如東鄉美森)。而將外來語或固有詞語用不相關的同音、近音而不明覺厲的漢字來書寫(即借字),則會產生暴走族的印象。
日本網際網路上也流行一些梗字或舊字新解,例如「
漢字在朝鮮和韓國已基本退出日常使用(除專有名詞和法律等情況外),但一些歷史題材作品仍有朝鮮漢字出場,如《第五共和國》中「全小將」「政清人和」等梗都基於朝鮮漢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