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國旗 | |
基本資料 | |
全稱 | 新加坡共和國 Republic of Singapore(英文) Republik Singapura(馬來文) சிங்கப்பூர் குடியரசு[1](泰米爾文) |
---|---|
別稱 | 星加坡、星洲、星島、獅城、淡馬錫、 |
類型 | 國家 |
所屬 | 亞洲 |
所轄 | 5個社區 |
首都 | 新加坡城 |
位置 | 東南亞 |
總理 | 黃循財 |
語言 | 英語、華語[2]、馬來語、泰米爾語 |
文字 | 英文、華文[3]、馬來文、泰米爾文 |
族群 | 華人、馬來人、印度人等 |
信仰 | 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道教、印度教等 |
軍隊 | 新加坡武裝部隊 |
形成 | 1965年8月9日[4] |
領土面積 | 733.1平方公里 |
人口 | 5,453,600[5] |
貨幣 | 新加坡元 |
曆法 | 公曆 |
登場作品 | 詳見#ACGN作品中的新加坡
|
“ | ” | |
——新加坡國家格言 |
新加坡(英語:Singapore,馬來語:Singapura,泰米爾語:சிங்கப்பூர்[6],日語:
新加坡歷史可追溯至3世紀,當時已有土著居住,其最早文獻記載是3世紀東吳將領康泰所著的《吳時外國傳》,「蒲羅中」是新加坡島最古老的名稱,意為「馬來半島末端的島嶼」。
1819年1月29日,英國人史丹福·萊佛士(Stanford Raffles)代表東印度公司登陸新加坡,與柔佛蘇丹訂約,開始在新設立貿易站。
1824年,新加坡正式成為英國屬地,成為英在遠東的轉口貿易商埠和在東南亞的主要軍事基地。新加坡作為自由港,吸引了來自周邊各國的移民。新加坡迅速發展,成為一個以華人為主,包括馬來人、印度人和歐裔人等在內的多元種族的東南亞商貿樞紐。
二戰時期,新加坡由於華人人口密集,也是南洋華僑的抗日運動中心。1942年12月日本軍隊佔領新加坡,稱新加坡為「昭南島」,約有2萬至5萬名華人慘遭殺害。
1945年9月,英軍從日本手中奪回新加坡。1946年4月1日,新加坡成為英國直屬殖民地。1953年底,新加坡修改憲法,享有較大的自治權。
1959年,新加坡進一步取得自治地位,成為自治邦,同年6月5日,新加坡自治邦首任政府宣誓就職,李光耀出任新加坡首任總理。
1963年9月,新加坡與馬來亞、沙巴、沙撈越共同組成馬來西亞聯邦。但由於歷史因素及持續不斷的種族衝突,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被驅逐出馬來西亞聯邦而獨立,建立新加坡共和國。同年9月21日,新加坡加入聯合國,並在10月加入大英國協。
獨立後的新加坡開始建立工業,發展經濟。依靠優越的地理位置,新加坡的經濟迅速發展,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躋身已開發國家之列,成為亞洲重要的經濟、貿易、教育中心,金融服務業、煉油工業和旅遊業都很發達。
|
![]() 維基百科 提示您 | 關於新加坡, 在自由的百科全書維基百科上 有相關條目。 請參閱:新加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