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四世紀,匈奴人 (註) 原文如此 如同閃電一般挺進歐洲大地,恐懼而又神秘的他們如同來自另一個世界一樣,指揮您的部落,從亞洲大陸開始挺進西歐,與您的答剌罕騎兵一起瓦解敵人的城鎮。指揮騎射手用箭雨衝散敵軍,追逐那些如同綿羊一樣的可憐敵人! 世界將您稱為上帝之鞭,您的功績將在從義大利到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大屠殺中被銘記!
”
——遊戲內說明書
匈人是《世紀帝國II:征服者 》登場的中歐文明,基於歷史上5世紀匈奴王阿提拉控制的匈人汗國,專注於騎兵。
該文明長期被國內翻譯為「匈奴」(也是決定版使用的官方漢語翻譯),實際上二者並非同一文明(詳見後文)。作為日常稱呼時使用「匈人」和「匈奴」稱呼都是沒有問題的。
簡介
從歷史上看,匈人是突然出現在中亞大草原的無明確起源的民族,在中世紀來到東歐後達到鼎盛時期。 他們入侵東歐並取代許多其他「蠻族」部落,因為骨牌效應最後導致羅馬帝國瓦解
他們的獨特單位是答剌罕騎兵,手持火炬的中型騎兵,對建築物造成可怕的傷害。 最兇猛,最勇敢的匈奴戰士才能成為答剌罕騎兵,並且他們好像象徵了匈人一樣在馬上到處燒殺搶掠
匈人以對史前遺物以及藝術工藝品的不敬著稱,世界奇觀也不例外。哥特人,汪達爾人,匈人和其他蠻族部落在毀滅羅馬的大浪潮中帶來了無數的無意義破壞,尤其是對藝術品的野蠻破壞,甚至後世人還使用汪達爾人的名字造出了vandalism這個詞來形容這些野蠻行為。匈人在遊戲裡的獨有科技無神論代表了這一概念,迫使「奇蹟」和「遺物」的勝利需要更長的時間,並降低了間諜/叛國技術的成本
匈人是遊牧民族,他們不需要房屋,他們只使用很少量的木頭用來建造必要的建築物
匈人是眾多中亞騎馬文明之一,他們在戰場上的戰鬥力最重要的來源就是他們的馬匹,因為他們馬廄的建築速度更快。 為了反映他們的主要戰鬥部隊是騎馬弓箭手的事實,匈奴人還獲得了更便宜的騎射手
匈人雖然是遊牧民族,但他們還是精通攻城戰,對高盧的多個城市進行了攻城,因此他們的投石機更精確
除了羅馬人記載和有限的考古證據外,他們大部分社會文化至今仍不為人所知,他們在羅馬帝國滅亡後也跟隨著一起滅亡了,根據中國的記載,他們被推斷和發源於中亞蒙古荒野的同名民族(即匈奴人)有密切的關係,這也是為什麼遊戲裡的匈人會使用和蒙古人相同的語音,他們在世紀帝國1的羅馬戰役中也有出場,但是他們沒有實裝為可玩民族,在初代的兩個版本依次被西台和大和所扮演
特性
特有單位
答剌罕騎兵(Tarkan)
"Tarkan"一詞出自突厥語/tarxaːn/,意思是「不用交稅的人、自由自在者、地位高貴的」,蒙古語中的darqan一詞為同義詞,在突厥和蒙古文化裡都是官員的稱呼,兩者都來自於古代匈奴的官職「當戶」一詞,也有可能是匈奴人的高貴稱謂「單於」(dar-ɦwa、Dargwa)的衍生,現代蒙古語依舊保留了「Darga」一詞,意為酋長,遊戲裡意指具有高位、軍功的英雄騎士
匈人善用馬鐙,這讓他們的騎槍衝鋒更具威力。當時的羅馬軍團不得不對這些馬背上的蠻族嚴陣以待。匈人中最精銳的騎士都被賦予「答剌罕」的稱號。他們驍勇善戰,若戰況不利也能立即撤出戰鬥,他們在戰場上的機動性是令人畏懼的。不過他們的輕裝也讓他們在遭遇敵方重騎兵時顯得吃虧
特有科技
允許馬廄訓練答剌罕騎兵
就和許多草原民族以及蠻族文明一樣,匈人具有「全民皆兵」的特性。由於不分男女平時都善於騎馬射箭,所以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軍事動員。遊戲為了反映此特質,讓馬廄也能生產特殊兵種。想要凸顯和哥特人一樣的特性,不過適用度卻沒有那麼高
敵人世界奇觀或是遺蹟勝利的倒數+100年,敵方聖物的收益-50%
匈人不信奉文明世界的神明,因此羅馬人往往將其視為非人類。匈人的宗教信仰主要偏向於原始宗教,維繫他們社會的主要力量是氏族而非宗教。匈人往往不在意任何古蹟和文物,對他們來說,當下的一切才是最有價值的。遊戲為了反映其文明特色,將此特點用於特殊科技上呈現
文明加成
無需住房,開局人口即可達到最大上限,但少100木材
騎射手訓練成本在城堡時代-10%、帝王時代-20%
投石機準確率+30%
團隊加成
世界奇觀
被毀的君士坦丁凱旋門
被毀的君士坦丁凱旋門 (Destroyed Arch of Constantine)
君士坦丁凱旋門是位於羅馬的一座凱旋門,用以慶賀君士坦丁一世(Constantinus I)在內戰的軍事勝利。興建於4世紀中後期。為了凸顯匈人在歷史上對羅馬帝國的掠奪,特意以廢墟的形式出現,象徵匈人蠻族的武力征服成就,儘管匈人歷史上並沒有成功進入羅馬。
語音
歷史上在歐洲的匈人使用哥特語作為通用語,但遊戲中的匈人說蒙古語,因為普里斯庫斯對阿提拉的形容強烈暗示了匈人的東北亞血統
關於匈人語言的信息很少:只有兩個經過證明的單詞,也許是從匈人征服的印歐語民族那借來的,一個表示兩種含酒精的飲料的medos(波蘭語mead,原始斯拉夫語*mȇdu̯,kamos'拜安卡蒙大麥啤酒'), 以及葬禮宴會的strava (類似波蘭語strawa "肉",原始斯拉夫語的*su̯trava)
村民
選擇1 Тiim üü? (Тийм уу?/ᠲᠡᠶᠢᠮᠦ ᠤᠤ? ) - 是的?
選擇2 Amar mend üü? (Амар мэнд үү? / ᠠᠮᠤᠷ ᠮᠡᠨᠳᠦ ᠦᠦ? ) - 打招呼,也有"你過得如何"的意思
選擇3 Belen baina (Бэлэн байна / ᠪᠡᠯᠡᠨ ᠪᠠᠶᠢᠨᠠ ) - 準備好了
選擇4 Zakhir (Захир / ᠵᠠᠬᠢᠷ ) - 請下命令
移動1 Za za (За за / ᠵᠠ ᠵᠠ ) - 好
移動2 Tiim ee (Тийм ээ / ᠲᠡᠶᠢᠮᠦ ᠡ ) - 是的
移動3 Züitei (Зүйтэй/ᠵᠦᠢᠲᠡᠢ ) - 正確,翻譯過來是「這值得推崇」
移動4 Bi bolgoyo (Би болгоё/ᠪᠢ ᠪᠣᠯᠬᠤ ᠭᠣᠶᠣ ) - 我履行,直譯過來是「我弄它」
建造 Barilgachin (Барилгачин / ᠪᠠᠷᠢᠯᠭᠠᠴᠢᠨ ) - 建築工
伐木 Modchin (Модчин/ᠮᠣᠳᠣᠴᠢᠨ ) - 伐木工
農場 Khuduh aj akui erklegch (Хөдөө аж ахуйн эрхлэгч / ᠬᠥᠳᠡᠭᠡ ᠠᠵᠤ ᠠᠬᠤᠢᠶᠢᠨ ᠡᠷᠬᠢᠯᠡᠭᠴᠢ ) - 農民,糟糕的翻譯,直譯是「優秀的(土地)所有者」
漁獲 Zagaschin (Загасчин / ᠵᠢᠭᠠᠰᠤᠴᠢᠨ ) - 漁夫
覓食 Amitan tejeegch (Амьтан тэжээгч / ᠠᠮᠢᠲᠠᠨ ᠲᠡᠵᠢᠭᠡᠭᠴᠢ ) - 糟糕的翻譯,他的意思是「動物餵養者」
狩獵 Anchin (Анчин / ᠠᠩᠴᠢᠨ ) - 獵人
開礦 Uurhaichin (Уурхайчин / ᠠᠭᠤᠷᠬᠠᠶᠢᠴᠢᠨ ) - 礦工
修理 Zasvarchin (Засварчин / ᠵᠠᠰᠠᠪᠤᠷᠢᠴᠢᠨ ) - 修理工
攻擊 Uragshaa davshaad! (Урагшаа давшад!/ᠤᠷᠤᠭᠰᠢ ᠪᠠᠨ ᠳᠠᠪᠰᠢᠭᠠᠳ! ) - 衝啊!(未使用)
軍事單位
選擇1 Тiim üü? (Тийм уу?/ᠲᠡᠶᠢᠮᠦ ᠤᠤ? ) - 是的?
選擇2 Belen (Бэлэн/ᠪᠡᠯᠡᠨ ) - 準備好了
選擇3 Tushaal sons (Тушаал сонс / ᠲᠤᠰᠢᠶᠠᠯ ᠰᠣᠨᠤᠰ ) - 等待命令
移動1 Medlee, guitsetgey (Мэдлээ, гүйцэтгэй/ᠮᠡᠳᠡᠯᠡ᠂ ᠭᠦᠢᠴᠡᠳᠭᠡᠢ ) - 明白,我會的
移動2 Güitsetgey (Гүйцэтгэй/ᠭᠦᠢᠴᠡᠳᠭᠡᠢ ) - 我會的
移動3 Tiim (Тийм/ᠲᠡᠶᠢᠮᠦ ) - 是
攻擊1 Uragshaa davshaad! (Урагшаа давшад!/ᠤᠷᠤᠭᠰᠢ ᠪᠠᠨ ᠳᠠᠪᠰᠢᠭᠠᠳ! ) - 衝啊!
攻擊2 Bayldahnd! (Байлдаанд! / ᠪᠠᠶᠢᠯᠳᠤᠭᠠᠨᠳᠤ! ) - 開戰!
攻擊3 Medlee, guitsetgey! (Мэдлээ, гүйцэтгэй!/ᠮᠡᠳᠡᠯᠡ᠂ ᠭᠦᠢᠴᠡᠳᠭᠡᠢ! ) - 明白,我會的!
攻擊4 Hurailan davsh! (Хурайлан давш!/ᠬᠤᠷᠤᠶᠢᠯᠠᠨ ᠳᠠᠪᠰᠢ! ) - 歡呼著前進!
僧侶
選擇1 Bolgohson uu? (Болгосон уу? / ᠪᠣᠯᠭᠠᠭᠰᠠ ᠦᠦ? ) - 你完工了嗎?
選擇2 Amar mend üü? (Амар мэнд үү? / ᠠᠮᠤᠷ ᠮᠡᠨᠳᠦ ᠦᠦ? ) - 你好,怎麼了?
選擇3 Soyorkhi (Cоёрхи/ᠰᠣᠶᠣᠷᠬᠢ ) - 祝福你
選擇4 Surgahli sons (Сургаал сонс / ᠰᠤᠷᠭᠠᠯ ᠰᠣᠨᠤᠰ ) - 聽候明智之語
移動1 Tiim ee (Тийм ээ / ᠲᠡᠶᠢᠮᠦ ᠡ ) - 就是這樣
移動2 Bolgoyo (Болгоё/ᠪᠣᠯᠬᠤ ᠭᠣᠶᠣ ) - 我履行,直譯過來是「我弄它」
移動3 Za zuite (За зүйтэй / ᠵᠠ ᠵᠦᠢᠲᠡᠢ ) - 是的,正確
移動4 Bi bolgoyo (Би болгоё/ᠪᠢ ᠪᠣᠯᠬᠤ ᠭᠣᠶᠣ ) - 我履行,直譯過來是「我弄它」
國王
選擇1 Тiim üü? (Тийм уу?/ᠲᠡᠶᠢᠮᠦ ᠤᠤ? ) - 是的?
選擇2 Amar mend üü? (Амар мэнд үү? / ᠠᠮᠤᠷ ᠮᠡᠨᠳᠦ ᠦᠦ? ) - 你好,怎麼了?
選擇3 Belen baina (Бэлэн байна / ᠪᠡᠯᠡᠨ ᠪᠠᠶᠢᠨᠠ ) - 我準備好了
選擇4 Aildvar sons (Айлдвар сонс / ᠠᠶᠢᠯᠠᠳᠪᠤᠷᠢ ᠰᠣᠨᠤᠰ ) - 聆聽我的吩咐
移動1 Za (За / ᠵᠠ ) - 好
移動2 Tiim ee (Тийм ээ / ᠲᠡᠶᠢᠮᠦ ᠡ ) - 就是這樣
移動3 Züi (Зүй / ᠵᠦᠢ ) - 如此
移動4 Bi bolgoyo (Би болгоё/ᠪᠢ ᠪᠣᠯᠬᠤ ᠭᠣᠶᠣ ) - 我履行,直譯過來是「我弄它」
AI玩家名
匈王阿提拉(Attila the Hun):從434年開始擔任匈人統治者直到453年3月去世,作為匈奴王統領中歐和東歐地區的匈人、東哥特人和阿蘭人。他是西羅馬和東羅馬帝國最恐懼的敵人,曾兩次越過多瑙河並掠奪巴爾幹半島,但未能佔領君士坦丁堡。他在波斯的戰役失敗後,於441年入侵了東羅馬帝國(拜占庭),成功讓阿提拉擁有了入侵西方的信心。他還試圖征服羅馬高盧(現代法國),於451年穿越萊茵河,向遠至奧雷利亞努姆(奧爾良)前進,直到在加泰隆尼亞平原戰役中被擊敗
匈王巴拉姆貝爾(Balamber the Hun):匈人統治者,在370至376年之間擊敗了東哥特人
匈王布萊達(Bleda the Hun):匈人統治者,阿提拉的兄弟。作為魯吉拉的侄子,阿提拉和他的哥哥布萊達接任了部族首領之位。布萊達的統治持續了十一年,直到他死去。雖然約爾達內斯推測阿提拉在狩獵途中謀殺了他,但確切的死因尚不清楚。但是,還有另一種理論,即布萊達試圖在一次狩獵旅行中殺死阿提拉,但阿提拉是一名熟練的戰士,反過來擊敗了布萊達
匈王卡拉頓(Charaton the Hun):最早的匈王之一,決定版新增匈人領袖
匈王鄧吉西克(Dengizk the Hun):阿提拉的次子,艾拉克和艾內克的兄弟,Dengizich的另一種拼寫;阿提拉去世後,他們共同統治匈人汗國;死於469
匈王艾拉克(Ellak the Hun):阿提拉的長子,鄧吉西克和艾內克的兄弟,阿提拉死後共同統治匈人汗國;死於454年
匈王艾內克(Ernak the Hun):阿提拉的三子,鄧吉西克和艾拉克的兄弟,阿提拉死後共同統治匈人汗國
匈王蒙杜克(Mundzuk the Hun):阿提拉和布萊達的父親,同時也是魯吉拉的兄弟
匈王奧尼吉修斯(Onegesius the Hun):阿提拉手下的一位強大的羅格德斯(近衛長),權力僅次於匈王阿提拉,決定版新增匈人領袖
匈王魯嘉(Ruga the Hun):魯吉拉(Rugila)的另一種拼法,在公元5世紀統治東部汗國的匈王,是蒙杜克的兄弟,死於430年
匈王烏爾丁(Uldin the Hun):匈王,死於412年
匈王奧克塔(Octar the Hun):匈王,阿提拉的伯父,決定版新增匈人領袖
遊戲內介紹
匈奴人 (註) 此處保留官方原文翻譯,後同。 是來自中亞蒙古大草原一帶的遊牧民族,可能由於氣候的改變,他們從公元第三世紀開始,就往西方遷移。他們是天生的騎手,非常熟於馬背作戰,並且善於使用長矛和弓箭。常常,他們一家大小帶著成群的牧馬和牲畜到處遷徒,尋找可以安身的新牧地。他們在軍事上剽悍精練,一路披荊斬棘,所向無敵。不過,他們之所以會發動一波波西遷的浪潮,是因為他們本身也受到其他民族的攻擊和趕離的緣故。這個骨牌效應,讓龐大的人口往西方湧進,在君士坦丁堡和東羅馬帝國,甚至多瑙河與萊茵河地區,造成難以解決的問題。最後在公元 476 年,終於推翻了西羅馬帝國
匈奴人一直在尋找他們的理想居所,後來就定居在東歐洲的匈牙利大平原上,以依傍蒂薩河的塞格德城為他們的大本營。由於他們需要非常遼廣的草地,為馬匹和牲畜提供足夠的飼料,匈奴人就以結盟或徵討的手段,控制了大片的平原,範圍從俄羅斯的烏克蘭山地,橫跨到法蘭西的萊茵河
匈奴人是優秀的騎手,他們從孩童開始就接受訓練,有些人更認為馬鐙是他們發明,因為它可以讓騎手平握著槍俯下攻擊,從而增加作戰能力。他們的機動性高,可在一天之內多次替換馬匹,好讓他們不斷前進,使敵人聞風喪膽。他們另一個利器就是複合弓,它比西方所使用的弓更勝一籌,可踩著馬鐙前後左右開弓。他們戰術的特色就是令人震驚而且讓人喪膽的閃電攻擊。他們是一支輕騎部隊,而其政治組織需要有一位強大的領袖,才能帶領他們去達到目標
在阿提拉的統治期間,匈奴人的勢力達到了顛峰。在公元 433 年,他就成為了匈奴人的領袖,並開始往俄羅斯的南方和波斯,發動一連串的攻擊。在兩次重要的攻擊中,造成極大的恐慌和破壞之後,他就接受了貢金,然後把注意力轉往巴爾幹半島。公元 450 年,西羅馬帝國成了下一個目標,他帶領 10 萬大軍,橫過梅因斯北部的萊茵地區。在往前推進 100 英里的途中,掠奪在今天法國北部許多的城鎮。當阿提拉圍攻奧爾良城的時候,羅馬將軍埃提烏斯,就率領由高盧人和羅馬人所組成的軍隊對抗阿提拉。在最重要的夏隆一役,阿提拉雖被擊敗,但一息尚存
夏隆的戰敗被認為是史上至為關鍵的一場戰役,因為基督教的信仰很可能就此在西歐消失,並且由亞洲的民族來統治這個地方
阿提拉後來入侵義大利,尋找新的掠奪目標。當他進入義大利之後,很多難民紛紛往沿岸的島嶼逃難,根據過去的說法,威尼斯就是由這些難民所建立。儘管羅馬的力量已經衰敗,而且他們的重要部隊仍然在高盧,但由於匈奴人在義大利徵戰連連,再加上疾病和飢餓,使得他們的力量也同時衰退。在一場十分重要的會議中,阿提拉與羅馬教皇裡奧一世會談,並同意撤退
阿提拉在公元 453 年逝世之後,因為沒有一位強大的領袖能夠統一匈奴各部落,匈奴帝國也就隨之瓦解。帝國所統治的民族起來反抗,匈奴的各部落之間為了爭奪領導權,時有衝突發生。最後,他們終於消散在另一波由阿瓦爾人主導的入侵浪潮之中,也同時在歷史的舞台上消失
儘管匈奴人從歷史上消失了,但是匈奴仍然影響了隨後幾個世紀出現在歐洲的民族,例如馬扎爾人,他們的別名匈牙利人,就有一部分源自拉丁語中的Huns,以及保加爾人,傳說中他們的第一任統治者[ 1] 就被確認為阿提拉或是其後裔
文明簡史
東方意義上的匈奴
匈奴這個名稱最早是出現在中國典籍,他們大約出現在春秋戰國期間的漠北草原,是典型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善於騎射、而其軍事行動往往是以經濟劫掠為目的。不定期的會往南侵擾中原各國,於是戰國時期各國都有修築專門防止匈奴侵略的長城。一直到秦代才將這些長城連結在一起。
他們有簡單的政治制度,是各個氏族所形成的部落聯盟。首領叫做單於,在接下來的百年內,他們仍然在逐步地摸索各種政治制度,而逐漸將其完善。
秦漢時期,匈奴是最大外患。秦代與漢代都曾經有對匈奴用兵的紀錄,但成效始終有限。因為要有效打擊沒有明確根據地的部落型社會實在是太困難了。這也是漢朝初期總是寧願用聯姻的手段安撫他們的原因。
隨著漢朝強盛,對於征伐匈奴也越來越積極。匈奴因為漢軍的攻擊而造成了接下來的發展疲緩。長期的中衰導致了匈奴的內戰,最後更導致了匈奴南北分裂。南匈奴依附漢朝,在河套平原一帶生活;北匈奴則在東漢時期不停遭到漢軍追擊開始了漫長的西遷。南匈奴在接下來魏晉時期得到機會進入中原,開啟了南北朝亂世。北匈奴最後紀載停留於160年左右。當時的北匈奴已經分散於西域中亞,因為史料有限而不知所終,消失在東方歷史視野中。
西方意義上的匈人
大約在西元3世紀,一支草原民族出現在烏克蘭東部。開始了歐洲人的噩夢,這些草原戰士橫掃東歐諸國,哥德人、日耳曼人、希臘人都先後遭殃,莫能抵擋。他們也被稱作「匈」、「匈奴」。
在阿提拉主政時期,匈人來到他們最輝煌的一段時間。他們勒索東羅馬帝國,兵臨君士坦丁堡。北方的波羅的海沿岸也都成為匈人的附庸。氏族社會都服從著最高領袖阿提拉的意志,隨時響應徵召,這也是為什麼匈人的軍事動員實力如此強大的原因之一。
隨後,匈人將主要目標轉往西羅馬帝國,更洗劫了高盧省份。西羅馬苦苦支撐,幾乎耗盡國力。而羅馬居民更是人人自危,誰也不知道410年哥特王阿拉里克洗劫羅馬城的慘劇會不會重演。在大將埃提烏斯的率領下,羅馬軍成功地打退了匈人,為羅馬帝國再次爭取了數十年的國祚。因為匈人西遷帶起的日耳曼蠻族遷徙狂潮很快就會讓帝國崩潰。
453年阿提拉神秘地猝死也意味著匈人汗國的強盛到此為止,其後代領導者都不向阿提拉那麼具有領袖能力,匈人氏族很快就各自為政,最後他們的根據地大概只剩下匈牙利。
469年,最後一位匈人君主逝世,在西方普遍成為匈人在歐洲歷史的終結。
到底匈奴與匈人是否同一個民族……
這個爭論至今還沒有答案,還需要考古資料更進一步地確認。
在東方及東歐(尤其是匈牙利),大多抱持的是肯定的。因為:
歷史時間軸恰好接續得上 (註) 事實上,匈奴與匈人之間依然相隔約300年,但按照當時的交通地理條件以及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習性來看,300年是一個較為合理的時間差距。 ,從東方歷史消失,就立刻在西方出現大殺特殺。
同為草原民族,善騎射、氏族社會、以及音譯相近(匈奴與Hunnic)等特點都十分相似。
西方匈人的後裔建立了如今的匈牙利 (註) 匈牙利人普遍認同該觀點,但目前擁有的考古資料和歷史文獻也不能充分說明匈人與匈牙利主體民族馬扎爾人的關係 ,而匈牙利人的姓名順序與普通西方人不相同,但與東亞人相似:都是姓氏在前名字在後。
但也有持否定論的,提出的是英國學者伯利。他主張:
匈奴在東方歷史上大多是留有鬍子、相貌威武。可是在西方的匈人是鼻樑低、眼睛小的樣子,紀載大不相同 (註) 有可能是東方匈奴西遷期間與多個不同民族通婚混血導致後代外貌變改。 。
西方匈人據說會有將自己顴骨改造變形的風俗,但是東方匈奴的紀載中卻聞所未聞。
日本學者杉山正明認為,「匈人-匈奴」是由多民族與多人種混合結盟所形成的國家,不是具體民族或人種的稱呼。
一切仍然有待考證。
軼事
在征服者的開發過程中,製作組需要在馬扎爾、匈人、瑞士、哈布斯堡、斯拉夫中選出一個作為代表東歐的新文明。但是全效工作室團隊最終選擇了匈人,因為他們對匈王阿提拉印象深刻,中世紀的馬扎爾人不像匈人那樣出名
匈人是根據官方歷史定義持續時間最短的一個文明,為408~453,僅持續45年。決定版中取消了文明歷史內容記述年份的設定
匈人的世界奇觀君士坦丁凱旋門,實際上是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在匈人到達歐洲之前的一個世紀建造的。它在遊戲中的出現象徵著匈人對羅馬的威脅(儘管他們從未佔領過這座城市)
匈人的文明標識來自於馬首胸針,也可能單純是馬頭的圖案,對馬的藝術創作和依靠是以馬為生的遊牧民族的常見現象
HD版和決定版的匈奴UI下方的圖案是圖魯爾鳥(Turul),匈牙利神話中的神鳥,匈牙利人的傳統標誌。匈人的統治範圍就是現代匈牙利附近,匈牙利人的神話中也有《Hunor and Magor》這樣的追溯自己祖先是匈奴/匈人的傳說,遊戲裡可能就是因為這些傳說的原因這樣設定
儘管遊戲裡匈人的獨有科技是「無神論」,實際上他們也是虔誠的信徒,擁有騰格里信仰。這是一種發源於蒙古高原的原始宗教,以崇拜天神騰格里為基礎,中亞蒙古地區的遊牧民族們很多都信奉這個宗教,例如進入歐洲前的保加爾人、馬扎爾人、突厥人,甚至是庫曼人等,都是騰格里教的忠實信徒,值得一提的是,決定版的匈奴UI(和庫曼、韃靼、蒙古等遊牧民共享)左下角的圖案就是騰格里教的標誌Shanirak,被現代哈薩克斯坦國徽使用,來源於蒙古包或氈房的天頂,象徵著天空,或是說天神騰格里本身
「無神論」科技研發完畢後,觸發的音效是匈人在世紀帝國2原版的文明音樂
Hun,一般的傳統翻譯為「匈奴」,來源於「匈奴被漢朝擊敗後流亡西方變成洗劫羅馬的民族」這一假說,匈牙利一詞的「匈」字也是基於國內肯定這一假說的前提下約定俗成的翻譯用字(匈牙利一詞來自於西遷的馬扎爾人部落的別稱十箭「Onogur」,進入歐洲後他們聚居在古代匈人的領地上,西歐人以為他們是匈人後裔,所以結合前者一詞,把他們的國家稱之為匈奴國Hungaria,我國也因此將其翻譯為匈牙利)
Hun一詞可能來自於原始蒙古-突厥語的「人」一詞,現代蒙古語的人類«Хүн »(hün或者khun)一詞的詞源。古代蒙古高原上匈奴人用這個稱呼來稱呼自己,傳到漢人地區之後,加入蔑稱 (註) 也可能是鼻音促成的音變 形成「匈奴」一詞,粵語的「匈 ( hung1 ) 」,韓語的"흉 ( hyung ) ",越南語的"Hung ( 匈 ) ",日語的「匈( きょう ) 」 (日語沒有漢語中的/x/音,他們標記Hungary的漢字「洪牙利」 的洪字也是發音近似的「洪( こう ) 」 )等都是這個古音的殘留
部分假說中認為,匈奴其實是多個民族形成的部落聯盟,被漢朝擊潰後的其中一支匈奴部落,在西遷途中逐漸突厥化,和中亞地區的烏拉爾人、斯基泰人融合後,誕生了入侵羅馬帝國的匈奴部落,換句話說,出現在歐洲的匈人很可能是文化上繼承了匈奴的混血後裔(例如從大鍋等文物可以看出一定的傳承)
從2018年的研究發現,匈奴和匈人在血統上確實有一定的聯繫
詳細可以參閱歷史戰役裡面布哈拉反擊戰的頁面,匈奴人在西進的過程中,留下了可能是在其他民族的記載裡面的蹤跡。例如波斯人記載的匈尼特人,印度人記載的匈那人,以及被羅馬學者認為是「白匈奴」的嚈( yàn ) 噠人,可能都是匈奴人以及後續的匈人融入當地後的後裔,又或者是受到其影響用「匈奴」之名恐嚇對手的異族、處於匈奴人勢力範圍內受影響的民族等等,儘管這個觀點還沒有能達成一致
為了特定場合下讓東方和西方的匈奴-匈人作出區別,在最近幾年有人提出,稱呼西方的匈奴時把「奴」一字去掉,使其更加接近英文中的表達,通常用於正規的學術研究中;但是在一般場合下,稱呼約定俗成的「匈奴」還是區分度較高的「匈」,都沒有錯誤。但是近來有矯枉過正,把匈奴一詞誤以為是錯誤翻譯的現象,因為兩個匈奴的關係目前還處於假說階段,但是目前在中國、匈牙利以及大部分國家 [來源請求] 都是贊同這個假說的,因此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國內都有「漢朝擊敗了匈奴,逃到西方後『匈奴』毀滅了羅馬」這種「盲目自大」的主流看法。部分人理解到匈奴人的意思後就選擇「強調」自己的理解,逐漸出現「匈奴是錯誤翻譯,匈人才是正確翻譯」這一說法,以獲得「與眾不同的優越感」。實際上考究其起源,初衷並沒有這樣的意思,因為匈人的匈字本身就是來自於匈奴一詞,只是方便學術上(主要是具體民族上)的區別才採用這樣的稱呼
使用既有語言中意義相近的詞彙來稱呼外來概念是很常見的現象,匈奴和Hun就是很典型的一個例子,在蒙古的遊戲內介紹裡面就有類似的用法,類似的還有柔然人和阿瓦爾人(Avar),現在的突厥化部族的後裔在普遍場合下就使用Hun來指代東方匈奴這個概念,在他們的觀念裡,突厥人是匈奴人的後裔,因此作為突厥化後裔的他們對匈奴也會擁有一定的認同感,這種認同匈奴的「阿爾泰-烏拉爾」傳承的人稱之為「圖蘭」(Turan,來自於波斯語中對中亞這個地理位置的稱呼توران),而這種傳統觀念在19~20世紀的芬蘭被意識形態化,形成了「圖蘭主義」,並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術研究(如已被證偽 (註) 但在我國學術界暫未放棄此分類 的「阿爾泰語系」)
注釋及參考資料
↑ 即阿維圖汗 (Авитохол/Avitokhol ),屬於咄陸氏族 (Дуло/Dulo ),《不裡阿耳王侯表》 中記載的第一位汗王。生卒年在153~453年之間。
《世紀帝國II 》
文明 帝王世紀 征服者入侵 失落的帝國 非洲王國 王者崛起 最後的可汗 西方霸主 公爵的崛起 印度王朝 羅馬歸來 皇室山脈 編年史:希臘之戰 三國演義
建築 一般建築 經濟建築 科技建築 水上建築 軍事建築 防禦建築 城牆
單位 經濟與宗教單位 步兵 射手 騎兵 攻城武器 艦船 獨特單位
戰役 國王時代
征服者
失落帝國
非洲王國
蠻王崛起
最後的可汗
西方霸主
公爵的崛起
印度王朝
皇室山脈
其他
成王敗寇
舊版/已淘汰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