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牌,也稱牙牌、宣和牌、天九牌、牌九牌,有必要與西方骨牌區分時稱為中國骨牌,是一種桌遊牌具。
傳統上,骨牌由骨頭或象牙製成,因此稱為「骨牌」、「牙牌」;據傳產生於宋徽宗宣和年間,因此也稱為「宣和牌」。現存最早的關於骨牌的記載則出自周密所著《武林舊事》。
骨牌由骰子發展而來,每張骨牌取一對骰子的點數作為紋樣。一對骰子的點數共有21種組合,骨牌中將其中11種稱為文牌,每種兩張,剩餘10種稱為武牌,每種一張;這樣就組成了一副32張的骨牌。
文牌多取自擲骰遊戲中價值較高的點數組合,武牌則取自價值較低的點數組合。例如,六種兩個同點的組合都屬文牌。
明代,中國骨牌由海路傳往歐洲,發展為歐洲骨牌(多米諾骨牌),變為一對「骰子的點數或空白格子」組合成的28張一副。再後來,歐洲骨牌又發展出了不顧骨牌點子、將骨牌豎成一排擺出各種造型之後再推倒的玩法,即現今通常所說的「多米諾骨牌」。
一副骨牌共有32張,其中有22張(11對)文牌,10張武牌。每張牌上的1點和4點與中式骰子一樣漆成紅色,其他點數則漆成黑色、白色或綠色。
文牌11種每種2張,計22張;之間有大小順序,下面按從大到小的順序介紹。
天、地、人、和四種也叫「大牌」或「四大」,其下的梅花、長三、板凳也叫「長牌」,或與斧頭合稱「四素」,再下的四種也叫「短牌」,去除斧頭後也稱「三雜」。也有將大牌和長牌合稱「宮牌」的說法。
武牌10種每種1張,計10張;其中有8張可以按相同點數湊成4對,剩下2張點數不同。下面仍按從大到小的順序介紹。
雜六和雜三雖然都是單張,但是兩張的組合稱為「至尊寶」或「猴王對」,在大多數玩法中都是最大的一對牌,大於一對天牌。
骨牌的玩法有天九、牌九、接龍、過五關、碰和等,其中又以天九和牌九最為著名。天九是講究策略的吃墩牌戲,牌九則是純粹看牌型比大小的純運氣玩法。如果是暗黑的天九,則可以使用2副大小和配色完全相同的骨牌。
缺乏象牙或獸骨原料時,可以用紙片在兩端印上點數來代替骨牌。各地的紙骨牌也有不同的特色和形制。
此外,撲克牌傳入中國後,也有人發展出了用撲克牌代替骨牌的玩法,尤其用於溫州牌九中。撲克牌的點數大致與骨牌兩個點數之和一致,花色的紅黑大致與骨牌是否帶有紅點一致:
| 文牌 | 用作替代的撲克牌 | 武牌 | 用作替代的撲克牌 |
|---|---|---|---|
| 天牌 | 紅心Q、方片Q | 雜九 | 紅心9、方片9 |
| 地牌 | 紅心2、方片2 | 雜八 | 黑桃8、梅花8 |
| 人牌 | 紅心8、方片8 | 雜七 | 黑桃7、梅花7 |
| 和牌 | 紅心4、方片4 | 雜六 | 黑桃A |
| 梅花 | 黑桃10、梅花10 | 雜五 | 紅心5、方片5 |
| 長三 | 黑桃6、梅花6 | 雜三 | 黑桃3 |
| 板凳 | 黑桃4、梅花4 | ||
| 斧頭 | 紅心J、方片J | ||
| 屏風 | 紅心10、方片10 | ||
| 高腳七 | 紅心7、方片7 | ||
| 銅錘六 | 紅心6、方片6 |
(待補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