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拒絕形式上的束縛、安排上的固定,擺脫僵化的思維,這是一種能夠展現任何形態的能力。我將這種能力稱為「原生質性」。 | ” |
| ——Sergei Eisenstein[1] | ||
原生質性(英語:Plasmaticness)是謝爾蓋·愛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1898~1948)於20世紀30年代提出的動畫理論術語,指的是動畫如細胞中的原生質般顛覆陳規、在規範中掙脫而獲取自由、隨意變換形式的能力。
1930年春,著名電影藝術家謝爾蓋·愛森斯坦應邀訪問美國,並拜訪了迪士尼位於洛杉磯的製片廠[2],充分了解了迪士尼的動畫作品與創作過程,並深深著迷於此。回到蘇聯後,愛森斯坦撰寫了數篇討論迪士尼動畫的文章,這些手稿在其去世之後被結集出版。在手稿之中,他提到:
| “ | The rejection of the constraint of form, fixed once and for all, freedom from ossification, an ability to take on any form dynamically. An ability which I would call 『plasmaticity,』 for here a being, represented in a drawing, a being of a given form, a being that has achieved a particular appearance, behaves itself like primordial protoplasm, not yet having a stable form, but capable of taking on any and all forms of animal life on the ladder of evolution. 拒絕形式上的束縛、安排上的固定,擺脫僵化的思維,這是一種能夠展現任何形態的能力。我將這種能力稱為「原生質性」,因為這裡的這個存在,它雖然由圖畫來表徵,是一個已經擁有給定形式的存在,一個已經達到特定外觀的存在,但它卻表現得像原始的原生質一樣,沒有穩定的形式,能夠採用進化階梯上任何動物生命的形式[3]。 |
” |
這一對早期動畫特性的概述被後代的動畫研究者反覆引用,成為了對於動畫本體特性的重要概括性用語。
原生質性這一概念的提出是動畫理論的一次革命性的突破,它的提出標誌著動畫第一次有了屬於自己的本體論認識,有了在藝術世界中得以獨立存在的理論基礎。原生質性在所有的動畫作品之中都普遍存在,自從這一概念提出的迪士尼動畫時代開始,原生質性便常常表現為動畫本身所擁有的形變能力。可以說,原生質性也是動畫之所以為「動畫」的理論基礎,在原生質性之上,動畫得以表現出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所擁有的無限創造能力。因此,原生質性是動畫本體論界定的根本性特質。
另一方面,在純粹的影像上的形變之外,原生質性隨著動畫學者的闡述與探索還擁有了更多意義。從影像上的形變出發,原生質性給予了動畫的故事一種遊離於現實與虛構之間的表現能力,觀眾們可以輕易地意識到動畫故事的非自然性與人為創作性[4],動畫的敘事展開有了一種介於寫實主義與浪漫主義之間的「半透明性」[5]特徵;在動畫所創作出來的現實環境之中,原生質性也表現出了對動畫創作中的勞動過程的掩蓋,給予了動畫一種「革命的潛能」[6],體現了愛森斯坦本人對歷史唯物主義的追求和後續的動畫學者對之的評判。可以說,在動畫本體論的建構之中,原生質性相較於其他理論更多地擁有了一種後設性的認識,這也給予了動畫在影像之外更多的外擴魅力。
在愛森斯坦最初提出原生質性這一概念時,他便沒有將這一概念侷限於動畫領域,而是將其同時放在了繪畫領域中進行考察。在他的視域中,他以日本浮世繪作品中所描繪的肢體誇張形變的怪物為例,說明瞭原生質性在繪畫領域的實用性[7]。而之後的進一步探索也說明瞭原生質性在構建繪畫尤其是漫畫中的符碼時的重要性。原生質性下的繪畫作品中,觀者並非直接將所見到的符碼視為某個具體的東西,而是將高度形變的符碼進行一個主觀層面的解碼過程,在認識到了最終具體事物的同時,解碼的過程又可以給予不同的觀者不同的想像內容。這種原生質性在繪畫上的使用給予了繪畫作品很強的運動屬性,這種運動屬性的發現尤其在漫畫上給予了漫畫更多的創作空間和發展空間。
愛森斯坦提出原生質性這一概念的時候,動畫的技術還處在較為早期的發展階段,愛森斯坦本人的論述也僅僅侷限於當時已經產生的動畫藝術上。隨著動畫技術的不斷發展,卡通渲染、CGI等技術的運用讓原生質性以及其所掩蓋的勞動屬性部分地在動畫中消解了[8]。然而,即便有著技術進步的大背景,現如今原生質性在動畫本體論中依舊有著重要的討論價值,動畫本身的非實拍性讓動作的誇張化與不穩定性依舊存在。無論技術進步與否,原生質性都已經內化到了動畫這個概念之中,成為了動畫能夠繼續迸發出無限想像力的第一推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