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大調詠嘆調》(德語:Air D-Dur、英語:Air in D major、日語:アリア ニ長調),通常以其改編版的標題稱為《G弦上的詠嘆調》(德語:Air auf der G-Saite、英語:Air on the G-string、日語:G線上のアリア),是德國音樂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德語:Johann Sebastian Bach)的音樂作品,在許多ACG作品中作為BGM使用。
《D大調詠嘆調》本為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第三管絃樂組曲(編號BWV 1068)的第二樂章,作於18世紀前中期,只使用弦樂組的兩個小提琴聲部、一個中提琴聲部和一個大提琴聲部;大提琴重複相對單一的節奏,而小提琴和中提琴演奏獨具巴赫特色的復調旋律。
1871年,德國小提琴家奧古斯特·威廉密將本曲改編為C大調小提琴獨奏曲;這個改編版詠嘆調的主旋律比巴赫的原版主旋律低九度,旋律最低點為小提琴第四弦(G弦)的本音。由於威廉密在樂譜上的小提琴一行寫下「G弦上的(auf der G-Saite)」,這一改編版俗稱「G弦上的詠嘆調」;最終連巴赫的原版也被以「G弦上的詠嘆調」稱呼,甚至衍生出「巴赫在上台演奏之前被敵視他的人挑斷了其他三根琴絃,但仍然只用G弦完成了這首曲子」之類流傳甚廣的不實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