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樂頌》是音樂家貝多芬的音樂作品,在ACG作品中作為BGM使用時有特殊意義。
《歡樂頌》(德語:An die Freude)是德國詩人席勒於1785年所寫的詩歌,詩中表達了對自由和平等的渴望。1819到1824年間,音樂家貝多芬為其譜曲,創作了《D小調第九交響曲(Symphony No.9 in D minor Op.125)》,這是貝多芬音樂創作生涯的最高峰。《歡樂頌》是《第九交響曲》的第四樂章的主要部分,歌詞使用的是席勒1803年的改編版《歡樂頌》。《歡樂頌》曲風氣勢磅礴,意境恢宏,具有莊嚴的宗教色彩,曲中表達了對自由、團結的新世界的渴望,因而這首歌又被歐洲聯盟用作盟歌,曾作為羅德西亞(現辛巴威)的國歌。
本段落中所使用的歌詞,其著作權屬於原著作權人,僅以介紹為目的引用。
在電影藝術中,用歡快恢弘的古典音樂來襯託暴力和毀滅由來已久,因為《歡樂頌》本身代表的是愛、團結、自由等,另有一說是貝多芬本人的苦難與他創造的這首歌曲形成了一種絕境中抗爭的感覺,當其被用於表現死亡、殺戮等動畫場景時,巨大的反差反而強化了這種荒誕無力的感覺,給觀眾的衝擊感是巨大的。1972年的電影《發條橙》是著名的暴力美學電影,其中多處使用第九交響曲來展現暴力場景。主人公亞歷克斯在實施完暴行後,回到家打開了第九交響曲,那成為了他實施暴行的動力來源。亞歷克斯在成為政府為杜絕暴力的實驗品時,醫務人員給他播放了曾經給他動力的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的「歡樂頌」,他在痛苦中高喊「這是罪惡,我已經治癒了,讚美上帝」。隨後他獲得了自由,失去了暴力傾向也失去了人的本能。出獄的他隨後在第九交響曲的音樂中自殺。
在ACG界,《歡樂頌》又被稱為「渚薰斷頭曲」。
這是1995年TV動畫《新世紀福音戰士》的渚薰的專屬BGM,TV版第24集,渚薰在出場時坐在日暮水邊的石頭上,哼唱著《歡樂頌》,同一集,渚薰侵入中央教條區,響起了恢弘的交響樂《歡樂頌》,直到與真嗣戰鬥到被他殺死。《歡樂頌》這首曲子也是渚薰本人的寫照,他是使徒中的自由天使,又作為亞當對人類有著平等的愛,曾說過「自己的死,那是唯一且絕對的自由。」可以說這首曲子十分貼合他的形象。
但無奈在該動畫所有的版本裡,每當渚薰走向甜蜜的死亡時,都會響起這首BGM,因而他又被視為渚薰的死亡BGM,只要這首歌響起,說明渚薰又要死(斷頭)了,以至於許多看過EVA的人對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產生了PTSD。而且這首曲子往往伴隨著血腥殺戮的畫面(在EVA裡用歡快的曲子去襯託殺戮場景並非只有這個)。
因為《新世紀福音戰士》的影響深遠,以至於《歡樂頌》這個BGM在ACG界成了一個梗風評被害。在後世的很多作品中,也有模仿該作,在殺戮場景中使用《歡樂頌》。曾經有人試圖用《歡樂頌》去替換《我的三體》水滴末日之戰的《命運交響曲》另外,《歡樂頌》也是渚薰的一個標誌,在捏他渚薰的作品中,也出現《歡樂頌》。也有部分作品使用《歡樂頌》是真的為了表現滑稽歡樂的場景。
即用於暴力、血腥、壓抑的場景,表現人物內心的痛苦和劇情的荒誕無力。
《果寶特攻》的《歡樂頌》重填詞歌詞 |
---|
七色彩蓮,聖潔美麗,燦爛光芒照大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