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opyright":"
![]() 《如龍0》中手持一萬日元叫計程車的畫面 | |
基本資料 | |
用語名稱 | 日本泡沫經濟時代 |
---|---|
其他表述 | 泡沫經濟時代、泡沫經濟時期 |
用語出處 | 歷史名詞 |
相關條目 | 如龍 |
日本泡沫經濟時代(英語:Japanese asset price bubble),日本方面稱為泡沫景氣(日語:バブル景気),是史學界對日本在1986年12月到1991年2月間經濟過熱[1]時期的稱呼。
日本泡沫經濟時代及其之後「失去的30年」[2]對日本的ACGN+業界產生了十分之大的影響,而泡沫經濟時代的大量視覺元素也成為了日後ACGN+作品中的形象設計來源。
在二戰後,日本在美國的援助下以極快的速度完成了經濟重組,而之後的韓戰和越南戰爭時期,美國產生的大量物資需求基本都落到了日本頭上,這些需求真正的幫日本擺脫了戰後的內需不足,為日本的經濟飛速發展奠定了基礎,而西方國家在1985年9月22日共同簽署的「廣場協議」更使得日元急速升值,就此,日本進入了「泡沫經濟時代」。
在這個背景下,日本國內興起了投機熱潮,大量投資者往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投錢,使得二者的價值不斷攀升,同時,因為房地產業的需求擴大,於是大量的不動產公司開始僱傭黑社會人士對土地所有者進行脅迫與強行收購,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日本黑社會組織的發展,以及日本黑道題材作品的發展。
此外,由於經濟的虛假繁榮,日本人民開始追求西方上流社會的生活,使得西餐開始在日本流行起來,而金箔這一用於裝飾和藝術創作的物品也被日本人視作高貴的象徵,添加在食物和衣物中,同時,很多本來在西方就是上流社會的運動(如高爾夫和交際舞)也開始在日本變得平民化。這個時期的ACGN+作品也因為日本國民自信心增加,製作方敢於燒錢而變得十分多樣化,從星際航行到超能力對波應有盡有。同時,經濟的增長也使得更多的企業和投資者願意把錢投入到ACGN+產業中,推動了ACGN+內容的創新和技術的進步。
但這一切都在1991年2月走到了盡頭,長期畸形發展的金融業和衰敗的製造業為這一時代敲響了喪鐘。從此之後,日本進入了「失去的30年」,直到現在都沒緩過來。日本的ACGN+產業也受到了一定影響,往後的ACGN+產業開始往「廢萌」和「感官刺激」上下功夫,同時因為經濟崩潰導致一些老牌公司衰落,部分製作方也逐漸開始節省。而一些作品也出現「背負多年房貸」「年輕人懷疑自己無法承擔責任」「年輕人沒有前途只能轉生異世界」等情節,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泡沫爆破、經濟倒退後的社會負面影響。
日本泡沫經濟時代的紙醉金迷和花天酒地,以及之後的一窮二白一直是ACGN+作品創作的一大來源,而泡沫經濟時代的大量視覺元素也成為了日後ACGN+作品中的形象設計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