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潁上荀文若,人稱王佐才。 聲名齊五嶽,功業震三台。 孟德無終始,留侯不再來。 忠心懷恨死,天下盡悲哀! |
” |
——《三國演義》 |
荀彧 | |
![]() 遊戲《三國殺》中的荀彧 | |
姓名 | 荀彧 |
別名 | 王佐之才、荀令君、荀文若、萬歲亭侯 |
暱稱 | |
性別 | 男 |
國籍 | 中國 |
出生 | 163年 |
逝世 | 212年 |
職業 | 曹魏HR漢侍中、尚書令、光祿大夫(漢)太尉(魏贈) |
活躍年代 | 191年→212年 |
相關人士 | 君主:劉協 主公、合作夥伴、亦師亦友:曹操 祖父:荀淑 侄子:荀攸 四兄:荀諶 配偶:唐氏 受荀彧舉薦:鍾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司馬懿、辛毗,趙儼、郗慮、華歆、王朗、荀悅、杜畿 |
代表作品 | |
《迎駕都許議》《報曹公書》《散齋得宴樂議》《田疇讓官議》《報趙儼書》 |
荀彧(163年-212年),字文若,東漢末年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
荀彧,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曹操集團的核心謀士之一。他以卓越的智慧、忠誠和戰略眼光著稱,在曹操統一北方的過程中的第一功臣,被譽為「王佐之才」。
荀彧出身潁川荀氏,是東漢名門望族,自幼以才學聞名,被稱為「王佐之才」。初舉孝廉,任守宮令。董卓之亂時棄官歸鄉,後投奔袁紹,但認為袁紹難成大事,於191年轉投曹操。曹操大喜,稱其為「吾之子房(張良)」。
194年曹操徵討陶謙時,陳宮、張邈叛亂,荀彧堅守兗州三城,為曹操保留根據地。196年力勸曹操迎漢獻帝至許昌,確立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200年曹操與袁紹對峙時,荀彧力主堅守,並預言袁紹內部將生變,最終助曹操以少勝多。官渡戰後,荀彧建議先平定河北,再圖南方,為曹操統一北方的第一功臣。
後世視其為漢末士大夫的典範,既展現卓越的政治才能,又堅守儒家道德理想。其生平被《三國演義》等文學作品演繹,形象深入人心。在ACG作品中,荀彧也多和曹操一起出現。悲忠這一特點在荀彧身上展現的淋漓盡致。在很多同人作品中,曹荀也多是以悲情組合的姿態出現。
荀彧的貢獻不僅在於助曹操成就霸業,更在於他以士人精神為亂世注入理想主義色彩,他也因此被認為是三國時代最具複雜性與悲劇性的歷史人物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