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基本資料 | |
用語名稱 | 校園欺凌 |
---|---|
其他表述 | 校園霸凌 School Bullying いじめijime |
用語出處 | Dan Olweus(挪威) |
相關條目 | 校園暴力、校園種姓、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職場欺凌、網絡暴力 |
校園欺凌/校園霸凌是一種發生在校園的社會現象。包括但不僅限於「校園暴力」。一般指同學之間言語羞辱、倚強凌弱、敲詐勒索、甚至孤立、圍毆、虐待、強姦等行為。不僅在現實中常見,在眾多ACG作品中也多次出現過。
如果您在現實中正在遭受校園欺凌/校園霸凌,不要害怕、退縮,第一時間尋求幫助。隱忍不是問題的解決方式。
校園霸凌(School Bullying)這個名詞是挪威學者Dan Olweus定義的:一名學生長時間並且重複地暴露於一個或多個學生主導的負面行為之下。霸凌並非偶發事件,而是長期性且多發性的事件。霸凌以多種形式存在,如暴力霸凌、言語霸凌、社交霸凌、網絡霸凌等。
廣義上說,在學校校園內、學生上學或放學途中、學校的教育活動中,由老師、同學或校外人員,蓄意濫用語言、軀體力量、器械、媒體輿論等,針對師生的生理、心理、名譽、權利、財產等實施的達到某種程度的侵害行為,都算作校園欺凌。
在日本是這樣定義霸凌的:「當該児童が、一定の人間関係のある者から、心理的、物理的な攻撃を受けたことにより、精神的な苦痛を感じているもの。」 根據2015年日報文部省《兒童青少年白皮書》顯示,日本有將近半數的小學生受到過「被排斥、無視、說壞話、孤立、身體和所有物被侵犯」等各種類型的霸凌。而初高中裡有同樣遭遇的也佔到了近40%。總體上看,近半數的學生都曾遭受過不同程度的霸凌。
在日本,校園霸凌現象非常普遍,受到霸凌的對象有很大的隨機性。而「跟別人不同」是受到霸凌的重要原因之一。為了應對霸凌問題,日本文部省公佈了《霸凌防止對策推進法》,設立了24小時求助熱線,而每一位老師都要學習如何處理霸凌問題。2015年開始,NHK在開學後的每週都會播放「いじめをノックアウト」擊退霸凌系列節目。
在歐美國家,高年級學生也會用武力欺負後輩,潑冷水扇耳光都算是輕的。日本有學者比較過歐美和日本的霸凌,日本的更傾向於同班同學,而且是偏向於心靈上。
在中國,校園欺凌多發生在中小學。校園欺凌的對象、邊界並不明確。其發生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近年在應試教育的衝擊下,很多學校輕視甚至無視法制與規則教育,尤其是生命、尊重與心理教育。由於很多國家的教育時間很長,教育地點不會大變,受害者往往會長期受到欺凌。
在欺凌過程中,欺凌者會影響受害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甚至影響人格發展。通常欺負者不覺得自己不對,而且受害者通常膽小怕事、逆來順受,不敢反抗和告發欺凌者,因此造成惡性循環,導致受害者的身心深受煎熬,甚至患上了PTSD(創傷性應激障礙)。少部分受害者則會對欺負者展開報復。
除了霸凌者和受害者,最外面還有一層人數最多的「旁觀者」,旁觀者裡有學校、父母、朋友、網上的鍵盤俠等等。當旁觀者選擇伸出援手時,他們會成為「仲裁者」,有可能會遏制霸凌,但如果選擇冷眼旁觀,霸凌就會變本加厲。很多被欺負的人選擇沉默,很可能就是因為他們即使和別人說了也無濟於事,反而會成為他人茶餘飯後的笑料談資。
校園欺凌事件一直都客觀存在,之所以近年才被人們重視,一方面原因是有些事件明明是欺凌和侮辱,卻會被旁觀者認為是玩笑和打鬧,另一方面是絕大多人(尤其是教師、家長)不願意正視欺凌現象,甚至放任和縱容。
事實上有很多人(包括父母、師長、看客)都傾向於「受害者有罪論」這些人才有罪,稱「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把受欺凌的原因無腦歸結到受害者頭上,對受害者造成二次傷害。往往這也是很多極端事件發生(比如受害者休學、轉學、搬家、甚至自殘、自殺、被施暴者殺害[1])的根本原因。事件發生後不指責施暴者也許是因為某些原因對施暴者沒辦法,反而對受害者口誅筆伐他們本身才是應該被口誅筆伐的,更加助長了施暴者的囂張氣焰。可悲的是,「受害者有罪論」自古就有,《周易·繫辭上》中就有「慢藏誨盜,冶容誨淫」,傳達了一種「東西不保管好活該被偷,穿著太妖艷活該被強X」的畸形思想。
隨著時代進步,許多國家開始正視校園欺凌的嚴重性,許多校園欺凌情節更列入刑法範圍。觸犯刑法的校園欺凌加害者,若是未成年人則會移交感化院輔導,但若是情節過嚴重或加害者達法定成年標準,則會面臨有期徒刑的刑責。
通常霸凌不會因為受害者的默默忍受而停止,越是忍受,施暴者越是猖狂,所以除了社會上要對他們給與關注之外,受害者本身也要學會堅強,學會積極求救和抗爭,否則可能連想要幫助他們的人也只能愛莫能助。因為霸凌實施者通常也是色厲內荏,柿子撿軟的捏,如果自身強大了,哪怕沒有強大的實力,有了強大的氣勢和意志,也很容易讓對方知難而退。
在日本有過很多反映校園霸凌的電影,比如《關於莉莉周的一切》《告白》。而在ACG領域,描寫校園霸凌的情景也是非常之多,比如《哆啦A夢》中的胖虎一夥欺凌大雄、《聲之形》中主角和同學欺負殘疾的西宮硝子等等。甚至有一部分作品明擺著就是以校園霸凌為題材而創作,作者希望能引發社會更多的關注。還有一些作品雖然有霸凌元素,但霸凌只是起到一種反差對比的效果,比如在現實生活中被欺凌,而在一些虛擬遊戲中卻是一個極度恐怖玩家的角色(漫畫《為自己而戰》),從而淡化了霸凌的敏感度。
|